哪一天我们会飞 电影粤语(哪一天我们会飞粤语在线观看)

3月10日,一部名为《哪一天我们会飞》(以下简称《哪一天》)的香港电影静悄悄地在内地上映了,这部电影由香港新锐导演黄修平执导、陈心瑶任编剧,杨千嬅、林海峰、苏丽珊、游学修、吴肇仁等主演。该片去年在香港上映时被港媒盛赞为“港版少女时代”,来头不小。两部片子确有类似之处:从类型上看同属中年人回想过去的小清新青春片,讲述的也是中学校园几个少男少女之间的故事,连片中的“戏肉”(即剧情最高潮处)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台版是女主角带头全校对抗师长权威,港版也是一众同学对抗老师布置下来的“梦想规划书”。
但是,相比起台版在内地上映时票房和口碑都一时无两的气势,《哪一天》却尴尬得少有人问津,跟其他的小成本港片一样,仅在珠三角地区有点热度,上映六天,内地累计票房仅仅406万(台版首周就1亿多票房)。撇开票房不谈,这部电影的热度也很低,豆瓣4943人评价,微博电影主页话题阅读量是1282万。可见,不管哪个尺度衡量《我的少女时代》和《哪一天》,都不是同量级的电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哪一天我们会飞 电影粤语(哪一天我们会飞粤语在线观看)
1
港片本小众,语言即是第一道隔阂
实际上,自从香港电影最后的黄金年代过去,“纯港片”在内地就逐渐成了一个比较小众的事物。合拍片的浪潮不可抵挡,“纯港片”的生存土壤越发逼仄,最后一次在内地有大规模反响的“纯港片”,已经要追溯到2012年的《岁月神偷》,那还是因为卡司很强,任达华、吴君如,都是内地观众耳熟能详的资深演员,剧情也非常好。去年内地上映的“纯港片”还有卡司很强的《赤道》,可惜片子质量一般,也没能掀起什么水花。
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路线拍电影,这是困扰好几代香港导演的问题,毕竟本港市场太小,没人愿意投资,即使全香港人都为某部电影贡献票房,其票房总和也还不如内地一部热门电影首周票房。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可辛、徐克等大导及彭浩翔、陈果等年轻导演都纷纷北上,至于北上后的作品如何,则见仁见智。

2013年,黄修平的电影《狂舞派》曾在内地小规模上映
所谓的“纯港片”,可以概括为:没有大批内地演员担任主角、剧情中设置有许多语言梗(非国语翻译可阐释)、讲述的是香港本土故事,以这个分类,《志明与春娇》是“纯港片”,《春娇与志明》却成了“合拍片”。而《哪一天》无法拥抱内地观众的第一道壁垒,正是因为语言隔阂。仅拿片中一段歌曲来举例,虽然本片上映时有国粤两版可供观众选择,但这段歌曲并没有特地录制国语版,仍然是粤语唱词,实际上这段歌曲是片中的重要情节之一,不仅歌词中蕴含编导的政治暗喻,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如果观影过程中观众心理发生断裂,影片观感不好是很正常的了。
《我的少女时代》中也有一首歌,即田馥甄演唱的主题曲《小幸运》,这首歌在片中数段情绪高潮处都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也是去年最火爆的电影主题曲之一。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这首歌旋律动听,还因为这是一首普通话歌曲,对大陆观众来说并无欣赏障碍,加上《我的少女时代》中贩卖的大量台剧、台影回忆(该片导演陈玉珊本身就在这种台剧怀旧文化之中),在大陆都是显性的大众怀旧文化,与之相反,香港文化越发小众,实际上,21世纪以来,香港本土的流行文化在内地早已很难攻城略地,徐峥的《港囧》,选的还是陈百强、林子祥的歌,这不仅是因为剧情所限,也是因为21世纪以来的香港流行文化难以引起大规模共鸣。
这段歌曲,不懂粤语的你,能听懂他们在唱什么吗?
2
“作者电影”与“商业电影”怎能比肩
前文提到的这首歌,里面有一句歌词是“下世纪会怎么样?我约大家,九七那天,回港相见”,略懂香港文化背景的观众都会很容易get到,这里是在表达一代港人都有的“九七情结”,在片中,几位主角是92~93年上中学,当时正是签署香港回归协议之后、香港大乱、人心惶惶的时代,连不谙世事的中学生也被殃及。92~97年移民的香港居民,远远多于92年之前。巧的是,去年不少冒出头的好评港片,都或多或少表达了这种“九七情结”,《王家欣》讲追寻初恋(92年前的香港在许多港人看来也是“初恋”),《踏血寻梅》则是披露香港与内地大融合下的种种社会弊病。
《哪一天》不是第一部反映“九七情结”的影片,却是少有的具有大量政治指涉甚至以其为显性主题的影片。看上去,本片是讲述一对中学时就在一起的中年夫妻感情生变,妻子因而回头去找中学时三角恋中另一位男生的故事,实际上影片中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作者的“九七情节”:谈到未来梦想规划,一个名叫“黄修平”的男生说未来要拍能够让中国十亿人都爱看的电影(导演自黑功力不错),女主角的父亲从国外回来劝其跟自己出国,因为“香港已经待不下去了,九七要来了”;二十余年后当初那个出国的男孩客死异乡,他过早折戟的人生显然不如他的前女友、一个上海女人过得精彩(“上海”、“香港”代表“大陆”、“香港”),大大小小的暗喻、讽刺遍布全片,即使你是个政治小白,也很难置身事外。

“无厘头文化荼毒青少年”也被拿来开涮,星爷说:怪我咯?
影片中有大量的政治指涉,这对观众的要求就提高了,普通观众很难理解女主角为什么能去国外念书却固执不去,为什么一份所谓的“梦想规划书”也能轻松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只有冠上“九七情结”四个字,人物扭曲、纠结的心理状态才得以解释,对观众有如此高的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受众,这显然不是一部目标大众化的电影所为之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哪一天》是非常典型的“作者电影”,这位作者仅在香港(或泛珠三角领域)有较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他选择了纯港片叙事和粤语语言梗的那天,就表示其从未积极考虑过大陆市场。
相比之下,《我的少女时代》便是妥妥的商业电影了,导演陈玉珊近两年是大陆荧屏常客,影片中客串的刘德华、陈乔恩、言承旭,都是在大陆知名度颇高的演员,加上田馥甄演唱的脍炙人口的主题曲,商业片的几大元素都已齐活。从剧情上来说,《我的少女时代》把偶像剧用滥了的桥段都凑到一起,生鲜热辣、笑点频频,娱乐性和观赏性都不错,剧中经典劲爆台词也颇多,具备了在社交网络二次传播的基因。但《哪一天》的叙事比较平淡,其叙事重点是放在人物的中年危机上,以此来比拟“香港”这个巨人的中年危机,也难怪影评人“奇爱博士”会说这部片子其实是拍给中年人看的,确实,年轻人尚无足够的人生阅历欣赏那份沉重。

3
好的营销,不仅仅是“9块9点映”
营销是现在电影市场的热门话题,虽然营销与电影剧情质量本身无关,但绝对能在很大意义上左右电影的票房走势,同期的电影《叶问3》虽然是营销界的反面例子,但不得不承认,其铺天盖地的营销确实对票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实际上,《哪一天》并不是零营销片子,正式上映前做过小规模的媒体点映,格瓦拉预售也有九块九点映场,直到这两天,九块九场次仍有不少。营销火力够,但仍然乏人问津的唯一原因,只能是营销没做到点子上。
对比《我的少女时代》,当时各大公众号、网媒都热衷于“扒皮”影片中都有哪些小细节做得好,比如刘德华的贴纸、八十年代的文具盒,这些碎片化的周边是最适合在移动媒介掀起狂潮的,其实《哪一天》中也有这些隐含的旧时回忆,例如前文提到的那首歌中,黄玉郎漫画、“林志颖、刘德华、黎明三人大乱斗”以及那个年代传入香港的《圣斗士星矢》,都成为了歌词的内容,只可惜,该电影的宣传并没有往此处发力,没能形成“全民安利”的盛况也就可以理解了。

实际上,《哪一天》的片子质量尚可(豆瓣7.2分),特别是中学校园戏份,拍得非常原汁原味(这也是黄修平导演的长处),小演员们脸上的胶原蛋白自带柔光效果,没有内地青春片“堕胎车祸”等成人世界的狗血戏码,只有一群虽然迷茫但仍怀抱梦想的中学生,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已经值回票价。
【文/水兵月】
微信ID:yingyidushe
对影像和艺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