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模型用什么图表示(行为模型的主要功能)

功能模型用什么图表示(行为模型的主要功能)

人生需要说话的时刻,还真的挺多的。

面对这些时刻,你能说或不能说,给人留下的印象真的会大相径庭。

然而,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没有大量的付出和坚持的锻炼,是很难获得一个显著效果的。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你的表达能力呢?

以下提供的这六种表达模型,是我根据现有的表达框架,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而总结命名出来的法则。

只要你稍微理解一下,随时都能够派上用场。

当然,练习还是很重要的。

1,直线表达法则

我们说话,某程度上就是句子与句子的不断联结。

上句跟下句相连,而下句又跟下下句相连;一直联结下去,就变成了一大段话。只要这段话是围绕着某个中心思想去讲述,那我们说出来的话,就很容易被别人理解。

这就是表达时,我们整合语言思路的意识流行为。

如果把这种表达方式,比喻成一条直线,那我们每句话与每句话的相连,就好像一条直接连接着另一条直线似的,源源不断,直到线尾的终点。

而句与句之间,则是由思路构成的“中心思想”,作为表达目的的导航。

一般来说,按照“金字塔原理”,我们说出的第一句话,应该是总论,就是你要表达的观点或结论;在这个观点的引领下,你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是对这个观点作出解释的内容或细节。

好比上司让你汇报上个月的公司业绩。

你第一句话,肯定就是要把上个月的业绩情况,总括地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老板,不好意思,上个月的业绩,跟上一年的同比增长,跌了10%个点左右。

有了这句话作为领头,那么接下来第二句话,肯定就是对这句话做更详细的解释或者补充,如:

“上个月由于我们的对手,对于竞争产品推出了一项减免优惠措施,导致其产品销量大增,很多客户都把消费转移到他们身上,光顾我们的人就少了。对比上年同期的业绩,我们就下降了10%点左右,增长有所放缓。不过我们这个月,已经在尽力修补了。”

你这样说,老板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如果你一开始不这样做,反而绕来绕去地说:“老板,不好意思。上个月同城对手推出一项优惠措施,而我们公司又没有这样做,所以他们的产品就卖得很好。我们的产品就受到他们的影响,导致很多客户都没有来光顾我们,这个月我们已经在尽力修补这个情况了。”

你老板肯定会不耐烦地再问你一句:“那业绩到底是怎样?”

所以,顺着第一句话抛出的观点,然后接下来每一句都对上一句话做补充性质的解释;完成了一个回合之后,又抛出第二个观点,其后继续用每一句话去解释它,直到形成一段话,全部满足你的表达需要。

这就是以直线为基础的表达法则了。

看完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拍得怎么样?看完一本书,你又觉得这本书写得怎么样?试着用这个法则做一些练习吧。

2,主次表达法则

当你按照上面直线表达法则,要说一大段内容的时候,怎么铺排内容,也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想要做到表达时有条不紊,在你说话之前,你最好要对表达的内容,做出某些筛选的行为。

而筛选的指标,就是你要根据表达主题,区分哪些内容更符合主题的主旨,要重点去说;哪些内容只是辅助性质,可以省略地说。

这就是主次表达法则。

很简单一个例子,如果你设定要表达的主题,是“毕业前一晚的伤感”,那么你就要从毕业前一晚当天所有发生的事情里面,帅选出可以表现出“伤感”这个主题的内容,作为表达素材。

根据主次表达法则,你对于内容的铺排,就要着重说一说,是什么事让你感到伤感?为什么你会对这些事感到伤感?而这些伤感又对你有什么启悟等等。

至于你们是怎么组织毕业前这一晚的聚会,你和同学是怎么过来聚会的,或者同学毕业后各自要去哪里发展等,这些跟主题不相关的事情,则可以省略去说,稍微交代一下就行了。

你的一切表达,都要围绕着主题服务。所以哪些内容符合主题,要多说,哪些内容跟主题的关系不太密切,要少说,在你心里一定要有一个主动的筛选过程。

这样说出来的话,才主次分明,有条不紊。

尝试以今天发生的一件不开心的事作为题材,用这个法则说一说。

3,分述表达法则

当你需要阐述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需要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时,你就可以用这个表达法则。

例如别人就“突破舒适区,能不能让我们变得更优秀”这个问题向你发问。你要回答他,基本上一句话是很难解释完全的。

这时,你就需要针对自己的观点:能或不能,然后分别给出两到三个点的论述,每个点都说出你的理由,这样你的表达就层次分明了。

你可以回答说:

我觉得突破舒适区,是无法让我们变得更优秀的。毕竟突破舒适区只是第一步,突破之后你要怎么做,这才是关键。首先,你的突破,一定要能够带来新的认知或者学习。如果你突破舒适区后,只是带来感觉上的不同,而你什么都没有学到,那么这种突破对于我们就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其次,你的突破,一定要经过一段不舒服的适应期。正正是这段不舒服的适应期,才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和心理产生某种变化。只要我们熬过去,我们才能够获得成长。如果你突破舒适区之后,这段不舒服的适应期很短,甚至一点感觉都没有,如同你不敢打针到敢于打针,那这种细微的变化,就很难给我们带来明显的改变。

最后,你的突破后所积累到的东西,不管是技能的掌握还是思想的提升,一定可以重复运用的。通过每一次的重复锻炼和运用,你才能够把学到的东西牢牢掌握,然后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如果你每次突破所积累到的东西,都可有可无,做不做都一样,那就很难获得进步了。

这样说,是不是就很清晰明了呢?

当然,这种分述表达,讲述的点一般都是三个左右,最好不要超过七个。否则听众听了后面,就忘了前面了。

尝试以这个法则练习一下,讲一讲“突破舒适区,如何让我们变得优秀?”

4,顺序表达法则

有时候要长篇大论地讲述一件事,在组织语言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三种讲述方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前两种表达方式很容易理解。

例如时间顺序,我们一般可以这样说: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件事,直到今天我才想起来这件事对我造成的影响。如果那件事没有发生在我身上,我相信以后都没有这个机会跟你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这个表达流程,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不同的时间点串联起来的。

至于空间顺序,一般在描述某些物品和讲述自己行程的时候,用得最多。

例如你刚去完一个城市旅游,这个城市哪些地方好玩,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特色,你就可以用到空间顺序。先去了哪里玩,然后又去了哪里玩,这期间看到了什么,你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说出来,别人就能跟随你的脚步,好像也去了一趟旅游。

只是除非写作文,否则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更多的运用逻辑顺序,按照某个表达意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有时候我们表达看似比较凌乱,但听者一般都明白我们的意思。

上文介绍那三种表达法则,就可以分类到逻辑顺序这里。但还有一种逻辑顺序比较常用,就是因果逻辑。

所谓因果逻辑顺序,就是你前面说的话,是为了给后面的话做铺垫,一般用“因为……所以……“作为连接词。

但有时不会这么明显,具体做法,可以回顾文章开头那三种表达法则。

5,角度回应法则

我们说话,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跟别人进行交流。

而一个完整的交流流程,除了要有自己的讲述,你还需要对别人的讲述给予回应。

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要说什么话,就是因为你不知道要怎么去回应别人。所谓冷场,其实就是别人说出的那句话,你没有回应的点,于是只能选择沉默应对了。

但是一般来说,只要那句话还有回应的点,我们就能够有话可说。而回应的点,你可以从四种角度去思考说话内容。

简单举例,例如别人称赞你说:“你这个人真的太幽默了。”针对这句话,你可以从四个角度入手思考怎么回应对方。

角度一,肯定:“谢谢!我也觉得我是一个幽默的人。”

角度二,否定:“哪有?你不要开玩笑了,我怎么比得上你!”

角度三,中立角度:“真的吗?我也不确定我是不是个幽默的人。”

角度四,忽略角度,微微一笑,或者不予回应。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目的,而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回应的内容。

当然,回应完之后,如果有必要,你最好用直线法则补充一下,为什么你会这么说,给出你认同或者反对的理由,这样说出的话就更加饱满了。

这四个角度的回应方式,只是最基本的做法。更深层次的做法,就是每一个回应角度,都可以加插不同的言辞去润色,例如幽默、谩骂、嘲笑、讽刺等。

好比那一则笑话,一个男生乘坐公交车,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女生,然后女生骂他:“你有病吗?”男生反问:“那你有药吗?”这就是肯定式的开玩笑回答了。

而如果你回骂道:“我是不是有病我不知道,但你说话这么口臭,你才要去看医生!”这就是不肯定和不否定对方观点,却反过来回击对方的中立回答。

你可以私底下练习一下,针对不同的话语,套用这四个角度做出简单的回应。

6,自圆其说法则

有时候你说话,说了大一堆,说到兴起,就很容易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表达目的。

越是说到后面,越是离题万丈。

如果你没有意识把自己的言语拉回到表达的中心上,不仅让听的人觉得不耐烦,你也无法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表达任务。

这时,你就可以用这个自圆其说的法则,来给自己圆场。

一般来说,对于将话题拉回正轨,你可以说“刚才讲的都是题外话,接下来继续我们的分享”,也可以把之前那些题外话的讲述,变成是自己有意而为之的谈话题材。

例如我以前的香港同学,在读书期间曾经做过一场演讲,主题是说“如何选择一个的伴侣”。

说着说着,同学在说到妻子陪同丈夫去购买汽车,可以从中看出丈夫会不会为妻子着想(诸如会不会考虑到妻子以后怀孕后,汽车的空间是否足够,还想到添加婴儿座椅,而不追求跑车风格之类的观点)时,台下好像有人发问,说什么什么这样,是不是看得出这辆车好不好呢?

然后同学居然为了回答那个人,话题就突然跑到了如何选择汽车上面,说了一大堆怎么鉴别汽车性能,引擎之类的东西。

其他人都以为这个话题正好是同学的专长,他肯定会说个不停。然而同学一意识到不对劲后,就立刻停下来,机灵地向台下的听众发问:

“大家肯定很奇怪,我为什么说这么多跟汽车有关的东西呢?其实,选择一个适合的伴侣,跟选择一辆喜欢的汽车,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不仅要看外在,还要兼顾内在。如果你对于汽车的各种部件都不熟悉,万一以后汽车坏了,你也不知道怎么修理。

正如以后你和伴侣闹矛盾了,你也不知道问题是出在哪里,到底是性格不适合,还是生活习惯不协调呢?所以,在选择伴侣之前,对对方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我们找到一个适合的伴侣,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千万不要相信什么‘一眼定终身’之类的话……”

我作为看过同学演讲稿的人,我很清楚知道他这段讲话,并不在演讲稿里面,是同学自己临场添加的,但过渡得完全不露痕迹,很自然。

这就是自圆其说法则了。

在生活中,任何时候你说了一些主题以外的话,都可以无声无息地机智把话题拉回到正轨。

明明你约某女生去喝东西,却突然问女生有没有男朋友,你这样做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而已,却硬要说成单身和不单身的人,对于喝东西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为了更好地请女生喝东西,只好这样冒昧去问。

会说话的人,就是这样,随时都有理由给自己圆场。

当然,如果你圆得不好,或者搞砸了,直接道歉,肯定是最好的方式。

结语

这六种表达法则,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在你进行表达的时候,可以几种法则混合使用,哪一种符合你的表达目的,就使用哪一种组织你的语言。

只要你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熟练运用这些表达法则,你就能够随地随地都有话可说。

但是,我还是要说一句,这些表达法则只不过是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在这些法则的基础上,还有很多继续深究的地方。

正所谓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如果你在运用这些这些法则的基础上,继续进一步学习和锻炼,相信你的表达能力肯定会大有长进的。

口才给予你的帮助,也会越来越多了。

END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