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餐饮创业故事(附两位发小的餐饮创业史)

 喜欢听轻音乐、看书,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语间不时冒出《易经》、《论语》中的经典词句……陈顺刚与很多餐饮行业的老板不太一样。从卖盒饭起家,第一单是给工地上的工人送4份盒饭。如今,35岁的陈顺刚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实业公司。

  在他看来,老一辈餐饮从业者注重用食物满足人们的味蕾需求,而作为新一代掌门人的代表,“信仰”则是支撑他一路走来的关键词。

真实餐饮创业故事(附两位发小的餐饮创业史)

家境贫寒16岁辍学北京闯荡历尽艰辛

  作为80后,很少有人真正体会到“饥饿”两个字的感觉。而这两个字,贯穿了陈顺刚的年少岁月。

  曾经,他也有自己的梦想,当一名军人或者成为作家。然而,在现实面前,16岁的他不得不选择妥协。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成绩优异的陈顺刚初中时便辍学,拿着父母借来的200元路费离开老家湖北广水,远赴他乡拜师学艺。

  他的手腕上有一条很明显的伤疤,这条疤痕背后的故事记录着当年的种种艰辛。

  那是2003年冬,刚刚出师的陈顺刚应聘上北京一家酒店做厨师。当时这家店还未开业,在开业前一天晚上做卫生时,他的手腕被钢板划了一条很深的伤口,顿时鲜血直流。他想着忍忍就算了,可是直到第二天凌晨伤口依然无法完全止血,只能用手按压住。

  无奈之下,陈顺刚清晨六点冒着凛冽的寒风上医院缝了3针,然后又匆匆赶回酒店。他想着的是9点上班要打卡不能迟到,而酒店开业第一天自己也绝对不能请假。就这样,陈顺刚忍着剧痛掌勺,在伤口缝线扯动皮肉痛得流出眼泪时,陈顺刚告诉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直到拆线和痊愈,他都没让领导和同事知道这件事。

  眼前的陈顺刚戴着眼镜,人也白净斯文,初看上去不太像厨师出身。他告诉记者,在艰苦的学艺岁月里,他最大的乐趣便是读书和听音乐,而这两个兴趣他也保持到如今。读书,让他明事理、有了精神上的信仰和寄托;音乐,让他的心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时变得清净而安定。

  从4份盒饭起步 心怀敬畏做大餐饮企业

  从厨房里默默无闻的小学徒,到后来的高级烹饪技师,再到行政总厨,13年从厨生涯他收获了很多。2008年,陈顺刚获得了第八届武汉市优秀进城务工青年称号,这使他感觉离自己的梦想近了一步。

  2009年,陈顺刚决定创业,弟弟也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加入进来。

  创业从送盒饭开始。陈顺刚选择了工厂众多的台商投资区,用借来的一万元起步,兄弟二人分别去周边厂里联系盒饭业务。那段日子,陈顺刚东奔西走,夏天给工业园区的工人送去绿豆汤,冬天为了配合工厂赶工,几乎整夜不眠的为企业备餐。在感冒冷得直打冷战时依然咬牙坚持,在累得几乎可以席地而睡的时候,他想起的是厨祖詹王“不畏艰险,勇于奉献”这八个字。

  陈顺刚开办的第一家实体店叫詹王小厨,到后来的詹王厨艺。都沿用了“詹王”的名称。他解释称,之所以从事餐饮行业,也是缘于这个名称。当初离家学艺,是因为奶奶临终嘱咐。奶奶告诉他,陈家祖上出了个被后世奉为厨祖的人——詹王。詹王信奉“美食之最,原汁原味”、“饿至极致,方知味之至美”。奶奶希望陈顺刚也能学得一门手艺,能养活自己。

  到后来,他研读了许多书籍后,更信奉詹王的从厨理念——饮食不仅是解决口舌之快,更是一种文化。

  正因于此,他多年来坚持绝不在菜品中加食品添加剂,力求做出的每道菜都能达到绿色放心的水平。

  靠着勤劳打拼和对饮食文化的敬畏,“詹王”越做越大。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第一单业务是厂区有人点了四份盒饭。到后来能做120人的团体餐,再后来又发展了几家连锁店,业务拓展到文化领域。

  如今,已是湖北陈氏詹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并身为东西湖区年轻一代企业家联合会会长的他,开始做减法。实体店只保留了集住宿、餐饮、会议于一体的酒店。

  现在,他又开办了企业公益讲堂,骋请知名导师每月定期向创业者传授经营之道。未来,他计划成立詹王基金会,对餐饮业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对困难的从业者给予接济,并将创办敬老院回报社会。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