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广告策略是什么(深入解说海底捞盈利模式)

【新朋友】点上方蓝色字

海底捞广告策略是什么(深入解说海底捞盈利模式)

海底捞等位区

免费擦鞋

而店堂中的繁忙景象一如所有曾经有的描写或者网友热情的评论:满座的顾客,穿梭来去笑意盈盈的服务员,他们的服务完全像传说当中一样殷勤。旁边一桌客人点了面条,服务生——或许应该称之为表演者——将一根面条舞动得像长了眼睛一般,逗得一桌子小姑娘咯咯发笑。

还是那个夜晚,当张勇在9点左右结束晚饭出门时,门口蔚为壮观的景象让记者有点惊讶——虽然早已对海底捞的火暴有所耳闻,但在炎热的夏季夜晚,围绕着数十张小方桌的上百位等位者所制造出的喧闹气氛和巨大声浪,还有他们似乎超出常人的耐心,还是显得令人讶异。

海底捞遍布全国的30多家分店在顾客眼里都是这样自如运转的赚钱机器,但张勇却声称自己并不以利润为主要考核目标。如果企业本身具有意识,它首先拿来为自己辩护的一定是财务报表。事实上,当我们判断一家企业的价值时,利润是最简单有效的衡量标准。当一位企业家声称利润并非他看重的主要指标,而实际上他的生意正如日中天时,我们难免会质疑这个声称的真诚度。

传说中的海底捞

火锅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的美食之一,在任何一座城市经营火锅店都非易事,在中国创造一个火锅品牌更是充满挑战。1994年在四川简阳起步的海底捞火锅不过是4张餐桌的小店。15年后,它已经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等地拥有36家分店,成为全国知名火锅品牌之一。

海底捞董事长张勇

凡来过海底捞的人,恐怕都很难不对细致入微的服务留下强烈的印象,有人夸张地称之为“变态伺候”:顾客入座后,立马会送上绑头发用的皮筋、围裙、手机套,就餐期间会有服务员不时递上热毛巾。更深的感触是服务员个个精神饱满,快乐感染了每位顾客。在“大众点评网”上,很多顾客对这种贴心服务感到“受宠若惊”, 感慨“终于找到了做上帝的感觉”。

到目前为止,海底捞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故事,有管理学教授跟踪探访海底捞的商业智慧。在餐饮业中,火锅是对食物烹调要求相对较低的一种。缺乏差异化使得火锅业竞争异常激烈,经营者往往会尽量降低运营成本而与竞争对手区分开。但这些途径往往很快被整个行业复制,包括曾经被披露的反复使用锅底等行业黑幕。海底捞的菜品在顾客中以干净、新鲜以及分量适宜而著称。结合他们的超品质服务,我们不免好奇海底捞的利润如何,又来自哪里?

也许正如海底捞自己的广告语:“好火锅自己会说话”,它每年3亿元的营业额来自这些表象下面埋藏着的未知的内在驱动力。

被误解的海底捞:所有顾客都是“上帝”吗?

在张勇看来,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要远比简单的利润加减法重要得多。他们所提供的无与伦比的服务,似乎也证明了他们在争取每一位顾客时付出的努力。 海底捞的北京分店大部分时间能保持每晚高达3到5桌的翻台率,堪称餐饮界的奇迹。海底捞不断在菜品与服务上创新,以求为顾客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但并非每一位等待要求被满足的顾客都能在海底捞如愿。

有人曾经借机问过张勇:“3个小时的等位时间对一些人来说未免太漫长,他们不在乎免费茶水,也不需要擦鞋美甲,你将如何吸引这些顾客?”

张勇的回答简单而干脆:“对时间过于敏感的顾客不会选择吃火锅,也就不会选择海底捞。”

提前预订或者两三个小时的等位时间已经成为海底捞的特色之一。这一特色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中低档餐饮服务对便利、廉价的追求。海底捞倡导并竭力营造“为家庭、朋友聚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场所”,定位于看重体验而非效率的顾客。因此,对于等位时间过于敏感的顾客,海底捞也只好放弃。

海底捞的一线服务员都拥有免单权,既简化了流程也加强了服务员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但也有一些顾客曾利用海底捞这一特色蛮横强行要求免单,这些人的要求当然就不会被满足,同时也不会被任何企业或个人所欢迎。

经营餐饮业最大的成本不是来自食物,而是租用的店面、水电和员工工资等,收入又几乎全部来自食客,因而顾客忠诚度成为企业赢利能力和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决定海底捞利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满意的顾客并不一定会是忠诚的顾客,发掘与餐厅理念契合的顾客,并了解他们的需求是海底捞的“顾客经”。

给顾客不可替代的非常体验,令其非常满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恰恰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在海底捞的企业内刊上,有很多员工亲自撰写的工作感受,其中有很多是对提高顾客忠诚度的感悟。北京七店的客户经理被员工亲切地称为“干妈”。她的能耐让很多新员工佩服,一问今天哪儿有老顾客?干妈都会顺畅地回答道:“大厅96号,苏打水宋哥;大厅1号,爱美甲的张姐…” 任何关于老顾客的问题,她都能倒背如流地回答。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餐饮消费大国,餐饮龙头企业发展并不理想,百强餐饮企业的市场份额居然不到10%。在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低门槛的激烈竞争市场,不少餐厅选择“跟风”来招揽顾客。海底捞并没有为此去开发各式各样的特色应景,而是先确立餐厅文化理念,再选择顾客并培养他们的忠诚度。 企业文化先行的商业理念并不陌生,但与海底捞这样的中档大众餐厅联系起来让人惊讶。

优质服务可以保证一切吗?

海底捞有一点似乎让人难以理解,它的董事长张勇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对美食并不在行。但他绝对是超一流的服务员。技校出身的他10多年前在街边摆摊卖麻辣烫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麻辣烫味道不是最好的,但他非常朴素地认为令顾客满意的服务一样可以招揽回头客,他独创了接待的招牌动作:右手抚心区,腰微弯,面带自然笑容,左右自然前伸作请状。这个动作今天在海底捞随处可见。

也许正如张勇自己所言:四川火锅味重偏麻辣,吃到最后味觉都麻木了,服务成为差异化的代言。这点对小小麻辣烫摊是适用的,对地方的火锅店也是受用的,但如果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在5年间开起了11家分店而且天天火暴,这点朴素的观念显得未免单薄。豪华汽车司机脸上的微笑绝对不能代替豪华汽车。北京城火锅店多如牛毛,如果味道差强人意,无论服务员对顾客多么的尽善尽美,都毫无用处。

鸳鸯无渣锅底

海底捞捞面之舞蹈抻面

海底捞对食物品质的注重,甚至体现在他们为等位顾客所提供的免费食品和饮料上。曾经有顾客反映免费豆浆豆渣过多影响口感,海底捞立马改进并提供柠檬水增加顾客的选择。海底捞的免费爆米花也是顾客所津津乐道的,其口味和质量远远超过了电影院里价格奇高的爆米花。

人性化是万能灵药吗?

美味的菜品和人性化的服务往往是人们对海底捞最直接的感触,但海底捞不为人知的还有“非人性”的后台标准化生产。

如今海底捞火锅遍布全国: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天津和南京。同时,海底捞还与美国夏晖公司合作在四地分别建立了配送中心,这样的投资即使在其他优秀的火锅品牌中也不多见。

配送中心

北京12家海底捞分店的全部菜品依靠位于大兴西红门的物流中心。这里有一整套先进的清洗、检验、冷藏或者冷冻设备,并组成了严格标准化的生产链条。每天下午从协议农户收购来的蔬菜会先经过专业品控检验进入冷库。第二天早晨这些蔬菜会经过第二步检验进入全自动化的清洗机床、甩干机,并在装箱前经过第三道检验,不合格的需要返工重洗。随后专门的检验室会对这些成品进行细菌含量等检验,通过的会根据各个分店需求装箱进入冷库,在下午由专门的消毒保鲜车运送到各个分店。严格完整的食物配送体系大大简化了各分店厨房的工作,他们只需将菜品拆箱、切片、按重量标准装盘上桌。

除此之外,海底捞后台配送中心与前台各分店餐厅的合作流程也已经高度标准化。为了减少库存并保证菜品的新鲜,各个门店每天需要根据营业情况估算并向计划部报送原料需求量。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后,计划部会向配送中心下达采购命令和生产任务。海底捞配送中心的标准化管理已经达到国际水准,在北京残奥会期间曾被选为指定食物配送中心。

“每次只需要一双手,来的却是一个人。”在工业革命初期,亨利??福特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海底捞,所有能用“一双手”解决的事情都在通过严格标准化的流程完成,而每一位员工则被赋予了最大的自由与空间投入到为不同顾客提供满意服务中去。这些“非人性”的流程不但没有扼杀海底捞的创造性,反而将员工的热情发挥到了极致。

很多人都在尝试解读海底捞的成功秘诀,但当我们把太多精力放在一线服务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一线服务是战略选择的结果。海底捞下重金规划建设配送中心,旨在提高各个分餐厅的经营效率,而员工生产率直接决定其向客户提供的价值,从而影响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专业的后台支持使门店后厨工作量减到最低,不仅最大化了实际营业面积,还保证了足够的员工精力投入到对顾客的直接服务中。目前海底捞分店都配备了诸如自动的火锅加汤设备、自动洗碗机以及触摸屏点菜等自动化设备,以便做到最快速度上齐菜品。海底捞还在努力加强后台菜品配送流程,以期达到“分店无后厨”的最终境界。

浅谈“海底捞”管理模式

海底捞的服务模式我们看过很多,海底捞的管理模式,你有没有研究过呢?

  

海底捞,一个来自四川简阳的火锅店,迅即火遍了京城。它是如何从极其平凡的火锅大战中异军突起的,它是如何从竞争惨烈的京城餐饮混战中立稳脚跟的?

  

一、从管理的职能出发分析海底捞公司管理的方法

我们知道,最基本的管理职能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这五点中的每一点,都能发现海底捞成功的影子。

  

首先是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或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从海底捞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决策是深思熟虑、正确可行的。在各个经营者以尽量降低运营成本这种毫无创新的方法来提高竞争力时,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角度:用超品质的服务来征服顾客,来打败对手。他们拥有良好的口碑,“变态的伺候”服务,甚至他们对提供给等位顾客的免费食物都注重品质,这些是他们打动顾客的实际行动,而此的源头,则是他们对顾客的尊重,他们对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要看重得多,

  

其次是组织,海底捞的组织机构,很有特色,如他们的员工有完整的必经的晋升途径。还有海底捞下重金规划建设配送中心,以及还在努力加强后台菜品配送流程等等,这些都提高了效率。

再则是领导。决策的良好实施,离不开他人的合作。而拥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就要领导者获得员工的信任,这点海底捞做得可谓到了极致。他们给予了员工极大的福利与权利,这些不但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反而会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一线服务员的免单权,既简化了流程也加强了服务员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这些都是其他公司所不具备的。对员工的高度信任,这是一笔看似糊涂实则聪明的生意账。只有放开手脚,才能开动脑筋;也只有犯错误,才能把所学到的东西刻骨铭心。

然后是控制。人们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使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而为了更好地控制这种局面,就有了以下的授权:200万元以下的财务权交给了副总经理,大区经理的审批权为100万元,30万元以下各店店长就可以签字。而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免掉一餐的费用。店长还有一项很大的权利:每个店每月的奖金,全部由店长来分配。这不仅在一家民营的餐饮企业,就是很多500强的大型企业也是很难得见到的宽松政策。张勇的逻辑是:客人从进店到离店始终是跟服务员打交道,如果客人对服务不满意,还得通过经理来解决,这只会使顾客更加不满,因此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一线员工,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客户的不满意。

  

最后是创新。众所周知,创新在管理循环之路牌轴心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原海底捞的创新之处随处可见:创新的招牌动作,创新的顾客体验,计划每年推出1~2款有影响、有效率的火锅品种,每季推出5-10种新菜品,创造性地决定将发给先进员工的奖金直接寄给他的父母,让员工更加有被尊重的需要和做好工作,获取更多类似荣誉的责任心及动力,还有创新地为等位顾客提供免费食品等等。

  

二、分析海底捞在管理中如何实现“效率和效果的统一”

  

效率和效果的统一,除了前面说的一线服务员有免单的权力等及配备了先进的各种设备之外,还在其他方面有所体现:

  

首先,海底捞对传菜员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来回不能空手。其实这也是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来回不空手”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节约了成本。由于工作性质差别,每个岗位最忙的时段不一致,帮助别人或是别人的帮忙,能够将劳动量均匀分摊下来,而这种相互协作的制度,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也创造了一种人人相互关爱的氛围。又由于技能多样性的基本素养,使得各个岗位的员工都能接触到不同的工作内容,使得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价值评估大大提升,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被需要感。这是其一。

  

海底捞下重金规划建设配送中心,以及还在努力加强后台菜品配送流程,以期达到“分店无后厨”的最终境界,这是其二。

  

而在他们最薄弱的环节,即过长的顾客等位时间,他们也有较好的对策:提供高质量的免费食品,甚至顾客还可以享受到免费擦鞋、免费上网或免费美甲的服务,这无形中减轻了顾客因等位而累积的不耐烦情绪。再配上服务员殷勤周到的服务及娴熟的高超技能,使得顾客能更快地等到位子,这是其三。

免费美甲

  

当然,海底捞提高效率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从以上五小点,管中窥豹,我们不难发现,海底捞中“效率与效果的统一”是渗透在他们工作及服务的方方面面的,而良好的决策及组织,是其中的最关键的环节。

  

三、从该案例中,如何理解“管理是实践的艺术”?

  

管理是实践的艺术,这个“艺术”,在于它的弹性,它受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环境三个因素制约。以下是它具有的一些特点:

1,灵活性(随机性)处理随机事件的应变能力和技巧,海底捞在从基层培养员工时就注重对员工的这方面能力的训练,每一个员工都可谓是经验丰富,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都能做到有条不紊。

2,多样性。海底捞管理中处处可见多样性。他管理员工,给员工的权利及福利,极大地接近了与员工的距离;他预计每年每季度要推出新品精品菜系;为等位顾客提供的各项免费服务;他独创的雇佣员工的方法等等。

3,实践性。虽然巨大的吸引力让海底捞有了一个“超长”地顾客等位时间,但顾客依旧络绎不绝,原因在于海底捞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定位,早期的卖烧烤的经历让张勇明白回头客的重要意义,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到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要远比简单的利润加减法重要得多,因此海底捞并没有跟风去开发各式各样的特色应景,而是先确立餐厅文化理念,再选择顾客并培养他们的忠诚度。

4,技巧性。从海底捞没有通过低价或开发应景等毫无特色的方式经营便可以看出,管理一家公司,要有一定的质巧,都用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有时还一定不是最好的,要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更深层次地挖掘内在的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经营,更容易地走向成功。

  

5.创造性。这个不用多说,任何地方创新都是走向成功的一大助力,创新是事务发展的不竭动力,经营企业也一样。不断地创新,各种有用的创新,各种打破常规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海底捞成功的关键。

  

6.经验性。经验是前人或前期生活积累的知识,好好地利用它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勇从他早期的经历学习中确立了正确的企业理念,从其他企业的不成功中制定了正确的企业决策……经验的正确利用,在他的成功之路中功不可没。

  

所以,从海底捞的安全中,我们看到了管理如何是实践的艺术,那是以上六大特性集中作用的体现!

  

四、张勇作为管理者他所扮演的角色和拥有的管理技能是什么?如何将员工利益与企业结合?

  

张勇作为管理者,必备有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人际角色:张勇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比如开董事会,出席各种商业谈判,商业合作,集体活动等时,必然要扮演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即人际角色。

  

信息角色:整个企业的运转,离不开管理者与其工作人员之间信息的传达,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张勇通过接触下属来收集信息时,必须起到监督者的作用;当张勇作为监督者把收集的信息分配出去时,又必须起到传播者的作用;当张勇向董事或股东说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战略方向时,必须起到发言者的作用。所以,信息角色是不可或缺的。

  

决策角色:一个企业,在不断地发展中必然面临很多选择和挑战,这就需要决策。比如“海底捞”本身作为一家餐饮业,为何选择以服务为核心业务,这就是张勇发现的商机,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在管理技能方面,张勇的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是非常突出的,此外,我认为张勇还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及概念技能。

  

技术体现在他能够卓有成效的指导员工,组织任务,并解决问题。张勇以火锅发家,在创业初期也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也取得了在火锅行业发展中的经验,之后,他将他的管理经验成功总结为企业关怀和盈利共同发展的独特经营模式,并在经营中进行实践,对于基层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人际技能体现在他企业的规模,十七年来,公司已发展成为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郑州、南京、沈阳等全国多个城市拥有六十多家直营店,四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2009年营业额近10亿元,拥有员工一万多人。特别是概念技能,这一点张勇太强了,以服务业为主打歌的餐饮业的观点这是“海底捞”屹立于餐饮业而蒸蒸日上的关键因素,可见概念技能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而张勇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

  

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看起来好像是两个矛盾的词,是不是意味着给员工的利益越大,企业的利益就会减少呢?从张勇的例子来看,显然不是这样的。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给员工的福利越大,很大程度上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因为每个员工都有大或不大的人际关系网,这样,福利好的企业的知名度很快就在这个关系网的基础上形成一条无限长度的关系链,自然,企业的利益也就会达到最大化。

从海底捞的管理模式浅谈中国餐饮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餐饮业飞速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我国餐饮业的发展要充分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经验,以海底捞的管理模式为榜样,特别重视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使企业更加快速发展,参与更高水平的竞争。

一、 中国餐饮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餐饮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一直在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餐饮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营业额逐年提升。我国餐饮业自“八五”以来,已经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发展势头。“八五”期间,全社会餐饮业营业额年均增长率达30.8%;“九五”期间增长率达19%,年均安置就业人员约160万人;“十五”期间前4年仍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我国餐饮业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的经营领域和市场空间不断拓展,经营档次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业态日趋丰富,投资主体和消费需求多元化特点更加突出,网点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继续扩大;餐饮市场更加繁荣,消费的个性化和特色化趋势更加明显;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加快,餐饮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

  

(二)餐饮业存在的问题

1,餐饮企业盲目发展,缺乏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管理

从目前餐饮行业的投入和市场定位看,缺乏鲜明的个性,无序发展较为突出。不少餐饮企业是跟风投资,没有明确的客源定位,产品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餐饮企业平均存续时间只有2—3年,真正留下来的餐饮品牌企业屈指可数。同时,国内大多数的餐饮企业都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家族管理色彩浓厚、不尊重人才等现象,科学管理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餐饮行业的发展壮大,因此,餐饮行业的管理水平急需提升。

  

2. 餐饮业行业地位较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人员流动频繁

  

传统观念认为餐饮业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下,很多人不愿意进入餐饮行业。同时,较低的经济收入和高负荷的劳动强度也阻碍了劳动力的供给。观念的束缚、较低的待遇使餐饮业员工大部分为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村人口,这与当前餐饮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不相适应。同时,由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稳定的雇佣关系,近年来,餐饮企业人员流动频繁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人员的短缺和流失现象,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面对这种状况,要想使中国餐饮业取得更长足的发展,必须全面提高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同时,餐饮业是一个以提供人的服务为主体的行业,所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提高餐饮业对“人”的管理。

  

二、管理理论的借鉴

  

(一)服务业的特性

  

服务业所提供的产品是服务,而服务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如下特性:第一,无形性。服务在购买之前是不可触知的。第二,不可分割性。服务与其提供者是无法分开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第三,多变性。服务品质会因提供者、时间、地点以及服务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第四,不可保存性。服务无法储存以备之后销售或使用。

  

基于服务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服务行业成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因此对服务行业的经营管理应该探索其特有的方式。

  

(二)国内外对“人”管理理论的总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管理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虽然它兴起至今不过百年历史,真正进入国内更是只有短短20余年,但纵观百年管理理论的风云变幻,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无疑能使企业更积极、更主动、更清醒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西方的管理理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百年来,管理理论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其中主要的对人管理的理论有人性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激励理论和领导理论。这些理论分别从人性假设、人的需要对员工的激励以及领导决策模式论述了如何处理好企业对员工的管理。

  

同时,对于服务行业的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管理学科内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面临服务竞争社会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虽然已经历长达30多年的研究过程,虽然在产生的必要性及其概念、特征和一些理论探讨方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但是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最早对服务管理提出的普遍所接受的定义为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驱动力。从定义便可看出服务管理的核心是服务质量。因此,对餐饮业的管理核心便是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管理以使员工能为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三、民族餐饮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总结——海底捞的成功案例

  

(一)海底捞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

  

餐饮业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而其中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火锅行业更加成为了竞争的热点。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竞争激烈的市场里,要想脱颖而出并不容易,海底捞却做到了。

  

这家成立于1994年的火锅店,从一个不知名的小火锅名店起步,在17年的时间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餐饮服务公司。目前,海底捞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郑州、南京、沈阳等全国多个城市拥有50多家直营店,4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并先后获得了“消费者满意单位”、“名优火锅”、“最受欢迎10佳火锅店”等多项殊荣。2011年海底捞实现销售额约20亿元,同比增长25%。从每家海底捞饭店门口等位区差不多和就餐人数相同的等待者便能清楚地看出海底捞在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心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二) 海底捞的经营管理模式

  

海底捞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1,“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造就了其优秀的企业文化   

海底捞虽然是一家火锅店,它的核心业务却不是餐饮,而是服务。它所提倡的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以创新为核心,改变了传统的标准化、单一化的服务方式。在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情况下,其服务“特色”也日益丰富。海底捞将用心服务做为基本经营理念,致力于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这种理念和服务方式使海底捞塑造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2. 优质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对于海底捞这样一家火锅店,大概给顾客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其优质的服务。在海底捞,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走访几家海底捞你会发现几乎每家海底捞都是一样的情形:等位区里人声鼎沸,等待的人数几乎与就餐的相同。这就是传说中的海底捞等位场景。等待,原本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海底捞却把这变成了一种愉悦:手持号码等待就餐的顾客可以享用免费的水果、饮料、零食;如果是一大帮朋友在等待,服务员还会主动送上扑克牌、跳棋之类的桌面游戏供大家打发时间;正是这样无微不至的服务为海底捞赢得了更多的顾客。

3. 独特的人力资源体系成就其核心竞争力

  

服务行业最重要的是人,特别是在餐饮业这样的行业中,用人机制直接决定了顾客的感受,进而也就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大家都知道海底捞赢在其独特优质的服务,而这种优质的服务恰恰缘于其独特的用人机制。海底捞从顶层的管理人员到直接服务人员大部分都来自农村。餐饮业大部分服务人员可能很多都是来自农村,而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在海底捞管理人员也都是接受教育很少的、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其实很简单,海底捞用人的一大原则是必须从服务员做起,这样就使得海底捞的从业人员都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同时,领导层很容易理解服务人员的心里。这也成为其他企业学不到也永远无法超越的原因。

4. 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从业人员

  

对于这样的一种用人模式,没有有效的管理也是行不通的。海底捞的服务员的脑海中都认为只要努力,自己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握;只要努力,他们也可以成为管理人员,因此员工把海底捞当成自己改变命运的方式,把海底捞当成自己的家,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同时,在如今的科技社会,不了解现代化的工具是无法适应的,因此海底捞还对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各种培训,使其更好地融入他们所生活的社会。

  

(三) 可借鉴的成功之处

  

海底捞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餐饮品牌,这对餐饮服务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中海底捞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其对员工的管理,而这也是海底捞成功的关键。

1,真心关爱员工

  

2. 充分信任员工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熟悉的餐厅服务员只是作为“打工者”,他们在企业中出卖的只是体力劳动,因此,服务员才被认为是地位低的工作。而在海底捞,这种情况改变了,在对待顾客上,海底捞给每位服务员充分的信任和授权,因此在海底捞我们永远也见不到为了不必要的小事而服务员难为的只能找经理解决的场面。在海底捞,服务员可以根据情况给顾客赠送、打折甚至免单,这种模式使得顾客在就餐时遇到问题得以迅速的解决,大大减少了顾客的不愉快。这也是对服务员的一种尊重,虽然这些服务员大都来自农村,但他们跟所有的人一样有马斯洛所说的被尊重的需要,因此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海底捞的员工便得到了很好的激励。

  

3. 为员工创造机会

  

传统意义上来讲,餐饮行业服务员的工作是所谓的没有前途的工作,服务员就只能是服务员,他们所做的只能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而在海底捞,服务员也和大多数行业一样,有不断提高自己和晋升的机会。之前的企业所能做的最多是给优秀的员工以奖励,而海底捞有一个让人大为惊讶的举措是所有的经理层都是从服务员做起,这个看似荒唐的政策给了所有服务员以很大的鼓励,而且现实证明这个政策是有效的。海底捞的服务员始终抱着双手改变命运的信念,为海底捞奉献自己的一份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海底捞献言献策,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等待着自己实现自我的机会。

  

海底捞这种特有的人才管理模式充分验证了管理理论的现实可行性,海底捞从人是“复杂人”的假设出发,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从底层的生理安全需求到顶层的社会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海底捞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这样的管理自然使得员工和企业形成合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四) 值得商榷的部分及不足之处

  

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餐饮业,最终目的是使中国的餐饮业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海底捞已着手进军海外市场,然而这样一个企业要想在世界市场上立足仍有其值得商榷的地方。

1. 在国外市场的品牌定位

  

目前,大部分中餐业进军国外市场后都很难形成规模,面对的消费群体大部分还是国外的华人,但是海底捞却准备把分店开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区,想要征服美国人的胃口,这就存在一个产品定位的问题。一般中式餐饮在国外主打中低端市场,人均消费大概在20~30美元,而海底捞的负责人表示,海底捞在国外主打中高端市场,在美国人均消费40~50美元。在美国中餐业发展并不是很繁华的情况下,这样的市场定位能不能走得通,还是一个未知数。

海底捞-美国加州店

2. 服务是否能成为国外市场赢得顾客的关键

  

在中国,海底捞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靠的就是其优质的服务,而海底捞向国外市场发展的同时能不能将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复制出去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餐要有家的感觉,因此海底捞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会让用餐者很舒心,而在美国这样一个本身追崇“顾客至上”的国家,这样的服务会不会凸显出来。同时,美国人比较注重个人的隐私,他们所追求的服务是一种适度的服务,海底捞这种主打贴心、主动、积极的服务能否受到美国消费者的欢迎同样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 对人员的独特管理如何形成规模

  

海底捞靠师傅带徒弟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国外市场上形成规模,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组建服务团队将成为海底捞能否在国外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关键。把国内的员工带到国外去,完全采用中国的模式没有办法实现。那么,服务员本土化,在国外招聘员工,能否做到像在中国一样把海底捞当成家、真正地为顾客服务就成了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必须研究如何把原来固有的经营特点有效地嫁接当地的市场和文化。海底捞长期在中国形成的这种人员模式,能否在国外市场上形成规模也成为了海底捞能否在国外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结论

  

中国餐饮业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形成可行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关键是如何让员工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因此,管理者应该尽量避免那些不合时宜的硬性制度规定,给员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整体上改变人们对餐饮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认识,壮大餐饮从业人员的规模,提高他们的素养。现代餐饮企业在建立管理模式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阶段以及发展方向,切忌盲目跟风,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从而使餐饮业更加快速的发展,参与更高水平的竞争。

欢迎您反馈宝贵建议以便更好地优化满足您的需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