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收复金门岛(金门岛离厦门那么近为何还是台湾的)

解放金门和解放海南岛的区别?

1.同为登岛作战,为何金门、海南两役结果大不相同?

1949年渡江战役后,我军摧枯拉朽击垮国民党军大陆防线,势不可挡推进到沿海地区。其中三野在福建发动金门战役,四野从广东发起海南岛战役。

为什么不收复金门岛(金门岛离厦门那么近为何还是台湾的)

两者均为渡海登岛作战,金门距大陆仅2.3公里,海南隔琼州海峡与大陆相望,最窄处也有近20公里。然而看似近在咫尺的金门登陆意外败北,反倒是相距更远的海南战役进展顺利,气势如虹一举攻克。

是什么原因,令前后仅隔半年的两次战役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战前准备

金门是守御台湾岛的门户,如果金门失守,则国民党盘踞的台湾将失去最后的屏障。对于已经没有退路的他们来说,金门不容有失,因此除原驻岛守军22兵团外,又调汕头胡琏兵团一部上岛补充。

这使得金门守敌兵力达到4万,其中不乏精锐,比如以三青团成员为骨干的201师,此外还配有一个装甲营,数量虽少,却给无法携带重武器登岛的我军造成很大困难。

我军虽在大陆无敌,但一无渡海作战经验,二来船只极其缺乏。国民党军对此也了然于心,派出空军摧毁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切大小船只,使我军处于无船可用的困难局面。就连登岛时的300余木船,也是事先隐藏于水下才得以保全。

由于陆上进展十分顺利,担负主攻任务的三野十兵团也产生了乐观轻敌的情绪,甚至有部分指战员认为,只要我军登岛振臂一呼,敌必将丧失斗志望风而逃。

在这种情绪的熏染下,兵力调配也出现失误,第一批攻岛的三个团分属不同上级单位,三名团长掌握最高指挥权,无一名师级干部随同登岛,致使各团级部队难以协同,被迫各自为战。

海南岛战役发起于金门战役半年后,充分吸取了金门的教训,光是征集准备渡海工具就用了两个月,共动员木船、机帆船2000余条,船工4000余人,解决了登岛作战的最大难题。

四野的准备工作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弹药、物资给养被源源不绝运往前线部队,就连潮水、风向等因素也被充分考虑,攻岛主力40军、43军,都是有能力独当一面的精锐之师。

在登岛战役发起前,驻守海南的国民党总兵力十万人,而我军除准备登岛的十万部队,海南琼崖纵队也发展到两万人,不仅质量上高于敌军,数量上也取得优势。

作战环境

金门岛距离大陆虽近,但面积仅150平方公里,在如此狭小的地域内,不具备迂回纵深空间,我军战术上的优势根本无法施展,这注定是一场面对面的血拼之战。

按原计划,第一批登岛部队三个团九千人登岸后,船只将返回迎接后续部队。然而意外出现了,战况激烈使船只尽可能靠岸停泊,又恰逢落潮使暗礁露出水面,挡住了返回去路,敌人趁机出动空军将其全部炸毁。首批上岸部队成了孤军,而后续部队只能眼睁睁看着对岸的兄弟们越打越少,急得嗷嗷直叫。

海南的情况大不一样,虽说距离远、面积更大且敌军更多,但3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使得海岸线长且易于隐蔽转移,这给我军擅长的战术使用营造了足够空间。

登岛策略

正是因为金门岛太小,又是台湾防御计划的重要环节,故战前即部署重兵准备“不成功便成仁”,巴掌大的金门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撤无可撤的军事绝地。

在这种局面下,我军只能一次性运送尽可能多的部队抢滩登陆,巩固阵地以待后援。这本没有错,但人算不如天算,落潮事件意外中断了后续支援,这也是准备不足导致的重大疏漏。

演变到后来以劣势对优势硬碰硬的战斗,显然更利于人员和装备占据上风的国民党军。

海南战役采取了“中心开花”的战术,先期以小股部队寻找守敌薄弱之处偷渡,充实岛上琼崖纵队力量。在总攻开始前,上岛部队已“零存整取”达到一个整师,这无疑是插向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内外夹击之下,敌“伯陵防线”迅速崩溃,海南全岛解放。

金门战役虽然未竟全功,但为日后的海南战役及沿海夺岛战役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

世上没有天生的百胜之师,不畏惧失败,善于从每一次失败中总结,这就是我军越战越强的根源所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