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名篇是什么意思(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是谁提出的)

杜甫出行诗?

1.杜 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 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即事名篇是什么意思(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是谁提出的)

辚辚:车行之声。萧萧:马嘶之声。耶娘妻子:爹娘和妻子儿女。走:跑着。干:冲犯。里正:里长,大概管一百户人家。武皇:汉武帝。这是借古讽今的表达,此处指唐玄宗。山东:华山以东。“禾生”句:意指庄稼种得不好。秦兵:和后面的“关西卒”都是指被征调的士兵籍贯。县官:指官府、国家。信:的确。青海头:青海湖边,即与吐蕃经常发生战事的地方。

入选理由:

唐代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反映现实,反映民间疾苦,几乎是实录一样的写作,使本诗成为现实主义名篇。

诗词赏析 中唐白居易等诗人提倡写新乐府诗,就是学习杜甫的“即事名篇”的写作形式和精神,本篇就是“即事名篇”的代表作。所谓即事名篇,就是不同于旧乐府诗的标题方式,写什么内容,标题就要和它有关,或者说标题要概括内容。旧乐府诗的标题只是一个记号而已。本篇叫《兵车行》,当然内容就与出兵打仗有关。“行”是歌、曲的意思,不是出行的行,是旧乐府诗常用的标题标志。旧乐府诗大多是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所以这里也用“行”字继承传统。

这首诗歌的内容很好懂。诗人借一名出征打仗的士兵和过路人的对话,叙述了人民经受战争灾难的痛苦:上前线的亲人离别时那撕肝裂肺的哭声,从少年时就开始的无休止地出征,数不清的人死在沙场,许多村庄变成了荒芜废墟,只剩下一些寡妇勉强在耕种,但根本难以交纳官家的租税。男子又上前线了,不知有多少人死去了,旧鬼都还冤魂不散,新鬼又要哀伤地哭冤了。

诗人以人哭开头,以鬼哭结尾,从人间到阴间,既是现实主义,又点缀着一点浪漫主义,愈发凄哀动人。既有叙述,又有记言问答,叙事角度转换自然,最符合纪实文学的风格。还有一个写作方面的包装,即诗人借古讽今、指东道西的表达。诗写于杨国忠当权的天宝后期(大概是天宝十一年),

杜甫首创“即事名篇”,什么意思呀?

1.车辚辚,马萧萧出自杜甫的《兵车行》,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每次情绪不佳,从大街走过,看到过往行人和车辆,这句诗不由得就出现在脑海(⊙_⊙)。

2.这句话没有搜到标准的解释,所以把自己的看法给楼主谈一谈,希望有所启发,如果说的不当,也请包涵哦~ 结合多次引用的上下句来看: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 ———————— 我觉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 即兴的、因为现实的事情有感而发的进行创作,而不拘泥于以前作文体制、题材、内容的窠臼限制。如果一字一字的严格翻译,应该是: 就现实事件书写著名文章,除此以外,并不受其他(体裁、内容等)的束缚。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