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tme是关闭了吗(有超多好看图片的app推荐)

第五章搭乘无人驾驶汽车2025我们断定这就是一个人工智能方面的事。我们要做的,只是给汽车装上计算机,安上合适的眼睛和耳朵,让它聪明起来。——塞巴斯蒂安·特伦,科学家在一辆停着的老汽车里,我发现了宇宙的钥匙。——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摇滚歌星

我订了上午9点整的车。8点59分59秒,我看到一辆2025年最新款白色沃尔沃出现在家门口。

让我们暂时告别2025年一路奔向新泽西的我和罗恩,将时钟倒转七年,回到2018年。在这一年,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自动驾驶汽车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人们给新款汽车添加越来越多的驾驶辅助功能,我们对完全自动化驾驶汽车也有了些概念。然而,绝大多数人从未真正乘坐过(甚至从未真正看到过)无人驾驶汽车。这些汽车迟迟不肯登场,仿佛有史以来最缓慢的一次创新变革。然而,最大的障碍或许并不在技术、法律或保险方面,最大的拦路虎也许正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汽车并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它们还能充当办公室、厨房和开派对的房间。它们既是忏悔室,又是调情秘所。它们是私人空间,就跟车主的家一样,是极为个人化的空间。它们是垃圾桶,看看大多数通勤族的汽车后座就明白了。它还是逃跑工具,无论是从妒火中烧的情人还是喋喋不休的父母身边溜走,抑或是逃离犯罪现场,都得仰仗它。它还会载着一个在车用婴儿座椅里哭闹不休的婴儿,凌晨两点钟绕着社区兜圈子,驾驶座上坐着一位疲惫不堪的父亲或母亲。你试着回想一下斯普林斯汀的歌《生来奔跑》(Born to Run)中的切利双手紧扣自动摩托车引擎的样子,或者想象你一边大声播放汤姆·科克伦(Tom Cochrane)的《生活是条高速公路》(Life Is a Highway),一边让Google X小汽车载着你从甲地奔向乙地的场景。当然,它会在目的地让你下车,紧接着热情洋溢地奔向另一位没有车的乘客。为了让解放双手的自主程序运转顺畅,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对开车的热爱之情。

有很多理由促使我们把车钥匙交给机器人汽车。和高特、罗比,以及其他众多在20世纪50年代核恐慌时期流行起来的大众文化机器人一样,无人驾驶汽车能让我们摆脱自身最糟糕的冲动本能。尽管人们已经给新型汽车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半自动安全功能设计(防撞系统、车道偏离警示系统等),交通事故仍然在不断发生。每年有多达40 000的美国人死于车祸,相当于每年要从天上掉下100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而这些车祸中有80%是酒驾、超速和驾驶时分心走神造成的,都是人之错而非设备之过。到2040年,若路上的每一辆车都能实现完全自动化驾驶,道路交通事故有望减少80%。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是汽车本身导致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充满压力的通勤、市区越来越稀缺的停车位和车库,以及骤然上升的保险理赔数量(我们一边开车一边忙着给家里发短信说“交通拥堵,晚餐要迟到”,导致连续不断地磕碰)。这一切都缘于我们拥有的这种机器十分昂贵,它从驶出店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贬值;同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它有96%的时间都是停在那里睡大觉的。即便如此,仍然没有几个美国人乐于接受这个想法——放弃操控方向盘,投奔无人驾驶汽车,或者相信无人驾驶汽车会更安全。实际上,我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在2016—2017年是下降的,这很可能缘于一些意外事故被广泛宣传。根据每年的《安联旅行保险假期信心指数》所述,“人们认为太空旅行、超音速旅行和飞行汽车比自动驾驶汽车更安全”,而且只有22%的美国人对自动驾驶汽车“非常感兴趣”。在那些表示“不感兴趣”的人当中,65%的人是出于对安全的顾虑。想想颇觉奇妙,在飞向火星与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这两者之间,大多数人竟然认为前者更为安全。至少火星上的停车位应该是比较充足的吧。2017年雷克萨斯LEXUS IS的广告词:“趁着还来得及,尽情享受驾驶的快感吧!”“我该如何描述这种感觉呢?特别兴奋……相当灵活……它对我的每次碰触都有回应……比风还快……那种纯粹的……开车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2017年,奢华的LEXUS IS的广告就是这样玩的。广告设定在不久的将来,一位老人用他饱含渴望的声音努力描述自己昔日驱车飞驰的快感,但他随即就被摁在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的后座上。这就像在倾听一个人对初次做爱的回忆。老人坐在自动驾驶汽车里,他的内心独白听起来宛如在悼念自己一去不返的昔日雄风。看来,像我们这些出生于“婴儿潮”时代,正在徐徐老去的一代人,至死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手中的方向盘,直到有人掰开我们冰冷的双手。2017年,我以媒体人的身份参加了底特律TU汽车展,因而获得了一个与自动驾驶汽车制造商和本土供应商交流的机会。然而,我理解起这些东西来,竟出乎意料地困难。我的母校就是一所理工类大学,还有一个专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研发的院系,却依然不能为我“打开和服”——借用一下乔布斯在1979年想要一窥施乐帕克秘密宝藏时的比喻。一开始,我觉得别人对我不屑一顾,因为我正在撰写的是一本有关人与机器人关系的书,挺煽情的,跟数据、激光雷达和传感器之类的硬核科学知识压根儿没多大关系。后来,在得知自己并非唯一被甩下无人驾驶信息高速公路的人时,我不禁松了一口气。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霍德·利普森(Hod Lipson)和科技记者梅尔芭·库曼(Melba Kurman)在为他们的书《无人驾驶》做调研时,显然遇到了同样的挑战:

我们刚开始便碰了一鼻子灰。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玩家都把手里的牌死死地捂在胸前。我们联络了六七家汽车公司的员工,没有一个人回电邮表示愿意接受采访。我们到达Google X(谷歌公司负责无人驾驶汽车开发的分部)的时候,反复询问了好几遍,才有一位行政助理礼貌地指点我们去一个无人驾驶汽车历史展……

啧啧!听起来,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简直就跟“搏击俱乐部”一样:第一条规则是“不能提搏击俱乐部”;第二条规则是……不说了,你懂的。正因如此,我的汽车工程师朋友简才建议我跟她去底特律,参加全世界最大的联网自动驾驶汽车(CAVs)大会。那次大会有3500人参加,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家公司。可以说,在该行业有点名气的都来了。(后来我发现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有3个重量级角色缺席了。这个我们后面再谈。)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开车去参会这件事本身就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告诉我们为什么自动驾驶汽车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开的是一辆租来的丰田卡罗拉。简开车,我坐在副驾驶座上。我们离底特律有一百英里,一路上交通繁忙。和往常一样,简一边光速般地处理自己的各项任务,一边单手转着方向盘。她时不时瞄上一眼iPhone上的导航软件,同时还在不停地跟我聊天。简十分聪明、肌肉紧实,属于A型人格,她的绝对自信常常会感染我。不过这会儿她弄得我十分紧张。我婉转地提议让我来负责导航。我还没来得及把手机从她手指间抽出来,她就丢开了手机,伸手在包里摸出一个苹果:“到边境前得把它吃掉。”我崩溃了,不能指望简在高速公路上专心开车(以及做其他任何事情)。不过,水果禁止过关,这是经常穿越边境的人时刻需要铭记在心的重要规定之一。在这一点上她倒是没错。她吃掉了违禁品,把果核扔出车窗。这倒也无所谓,果核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在密歇根边境,我们出示了护照,例行回答了问题。国籍?加拿大。居住地?多伦多。车里有水果或蔬菜吗?没有。为什么旅行?“我们去参加一个会议。”简解释。边防检查员看起来对此毫无兴趣:“好吧,就这样。祝你们度过愉快的一天!”我们确实计划度过愉快的一天,直到我们在底特律远郊错综复杂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网中陷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此时,简的手机电量告急。iPhone的电量就要耗尽,我只好潦草记下地图显示的方向。很快,我注意到我们的目的地看起来十分奇怪。“导航程序正把我们导向法明顿山的犹太教堂。”我告诉简。她皱起眉头:“犹太教堂?我们的智选假日酒店哪儿去了?”我耸耸肩:“可能这个应用认为我们需要神的保佑。”“胡扯!”简笑骂了一声,把iPhone抢过去重新设置方向。她在时速90英里的情况下这样单手操作,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让我来吧。”我催她。为了不伤害她的感情,我只好说:“你没戴眼镜,不太方便。”简不情不愿地把手机递给我。等我终于搞懂了如何重新设置应用,手机自动关机了。每每遇到这样的时刻,我就会觉得,无人驾驶汽车来得还是不够快。

尽管我们对无人驾驶汽车心存疑虑,但很有可能无人驾驶汽车会成为我们拥有的第一台个人机器人。R2-D2能做到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原型机都能做到。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和激光雷达地图绘制技术,它们能观察周边的情况。它们能运用人工智能去识别静止的物体和运动中的物体,比如墙、建筑物、自行车和行人,并预判它们将要做什么或不会做什么。它们能随时观察你的状态,捕捉信号(比如打哈欠、拍打方向盘),据此判断你是否感到疲倦或沮丧,并做出恰当的回应:唤醒你或者建议你停下来喝杯咖啡,休息片刻。它们能用自然语言与你或你车上的乘客聊天。此外,与第四章里能玩游戏的人工智能一样,它们能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也能向其他汽车学习。它们也向你展示了未来我们在家中或在工作场所与机器人互动的情形。就人与机器的关系而言,无人驾驶汽车堪比矿井中的金丝雀(不过它是合成的)。那么,认真回想一下,这一切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都预计2025年会是无人驾驶汽车走下生产线的时间。本田已经宣布将从2025年开始生产第四级自动驾驶汽车。这款车能完成所有的驾驶动作,但仍然需要一个有驾照的司机坐在上面,准备随时接管方向盘,以防发生汽车无法处理的意外情况,比如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盖住了所有传感器,或者突然有一个飞碟降落在高速公路中央。汽车驾驶员会变得更像飞行员,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需要操心,但在一些关键时刻他们需要进行干预。虽然飞机能自己飞行,但仍然会有一些难以预估的情况得仰赖人类的洞察力和经验。这就是为何飞机驾驶舱里仍然必须配备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只有实现了第五级自动化——那时,连方向盘和踏板都不复存在——我们才能完全解脱:不再需要驾驶培训、考驾照、交通信号灯、路标,也可能不再需要保险。至于共享汽车,位于密歇根州安娜堡的汽车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未来十年里,私家车的保有率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共享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将上升至30%,跟目前4%的使用率相比,这将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由于会有太多的人共享同一辆车,经营共享汽车的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便是如何在两次出勤之间把汽车打扫干净。乘客会在车里留下五花八门的东西,苹果核、咖啡杯、晕车呕吐物……当原本自己开车的人改乘无人驾驶汽车时,有22%的人会产生这些垃圾;而当他们试图在车里阅读或写作时,这个比例会上升到37%。更不用说事故责任划分的问题,无论自动驾驶汽车比真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高多少,天气、设备故障和黑客攻击等原因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当然,在2025年,无人驾驶汽车还是得和2018—2024年生产出来的旧式非自动或半自动汽车分享车道。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应当让汽车按类型分车道行驶,前提是我们能很快重建高速公路。然而,八年的时间实在不够我们把基础设施彻底翻新,特别是在底特律这样的城市。这类以制造业为主的老旧城市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复兴,但经济上依然捉襟见肘,连用于城市照明和路面修复的资金都很紧张。再考虑一下路上的行人、骑行者、行踪不定的鹿……他们的行为无法预测,跟机器人完全不同。可以想象,未来几年里,公路骑警的工作会是多么有意思。

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领域内部也分两大对立阵营。一派支持谷歌模式,从根本上将自动驾驶视为软件问题,而将汽车“硬件”作为次要考虑对象。(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谷歌汽车的外形到现在还是难以名状的一团。)而另外一派,也就是传统汽车制造商,正在采取缓步推进的策略——逐步改进汽车,直到实现完全自动化。制造商不断给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添加传感器和软件,以实现防撞、巡航控制、自动泊车等功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渐渐习惯让手脱离方向盘而不再犹豫。然而,要是有公司亮出“杀手级应用软件”,一切就会瞬间不同——苹果当年就靠iTunes颠覆了整个音乐行业。一旦有类似事件发生,自动驾驶汽车的游戏规则就会被迅速改写:一家公司独占鳌头,剩下的只能紧随其后,疲于奔命。

不管无人驾驶汽车看上去有多么不切实际,自动驾驶的概念已经存在了近80年。人们的最初想法是将道路自动化,而不是把汽车本身自动化。1939年,在纽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有数百万人参观了“未来世界”(Futurama)展馆。这是一个城市微缩模型,汽车在里面完全自动化行驶,在无线电波的引导下进出高速公路。通用汽车公司曾经预言,到1960年,自动化的高速公路将成为常态。这一理念在“二战”期间被搁置,又于1957年被重提。彼时,通用汽车公司与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合作设计了一条电磁高速公路。不过它一直停留在原型阶段,再没能往前跨出一步。在现实世界中,自动化公路太过昂贵,成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梦。在阿波罗太空计划早期,月球车最初被构想成一辆自动驾驶机动车。但是NASA最终否决了这个想法,表示应当由勇敢的宇航员来驾驶月球车。他们认为这点非常重要——既是公众宣传的需要,也是为了让宇航员感到是他们在掌握一切。后来,21世纪降临,“9·11”事件发生,伊拉克战争爆发。为了拯救士兵的生命,美国国会命令五角大楼研发无人驾驶交通工具。2004年,DARPA(在20世纪70年代为“人造人”夏凯提供资金赞助的那个美国军方机构)组织了穿越莫哈韦沙漠的120英里无人驾驶汽车大赛,优胜者可获100万美元奖金。DARPA超级挑战赛(DARPA Grand Challenge)不仅意在激励大学和企业研发团队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制,还想把发烧友都鼓动起来。这些人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发烧友一脉相传——当年正是那些人充分发挥创造力,推动了早期小型计算机的转型,从而催生了个人计算机。第一次挑战赛有15位选手参加,可惜所有的车都发生了碰撞、翻车、原地转圈或故障,没有一辆车跑过7英里。这次挑战赛之后,DARPA把奖金翻了一倍,变成了200万美元。一年之内,致力于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人数就超过了一千。这一问题能凝聚如此之多的人类智慧,不可谓不惊人。[在此插叙一件很有意思的事:2004年的挑战赛中有位名叫大卫·豪尔(David Hall)的参赛者,他原来的工作是制造用于家庭影院的重低音音箱。自那次败北后,他再也没有参加过比赛,而是转向开发激光雷达技术——该技术至今仍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用于测绘地形。]2005年,43名进入半决赛的选手在一条快速车道上进行了比赛(车道模拟了沙漠环境中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有23辆车至少跑完了第1圈。短短一年内,无人驾驶汽车竟然实现了这一巨大的飞跃。在最后穿越莫哈韦沙漠的决赛中,最终胜出的是一辆昵称为“斯坦利”的大众途锐自动驾驶汽车,它是由人工智能专家塞巴斯蒂安·特伦率领的一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团队制造的。特伦后来加入了谷歌,而谷歌也于2009年宣布了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特斯拉紧随其后,于2014年踏上自动化汽车研发之路。特斯拉已经拥有了半自动化的自动驾驶仪功能,并承诺将在未来造出完全自动化的电动汽车。此后,传统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将此事提上日程,引入越来越多的半自动化功能,并争相买断共享汽车服务。2017年,苹果在加利福尼亚申请了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许可,但是公司对苹果汽车“iCar”的进展仍然三缄其口,仿佛进入了静锥区。所有这一切共同铸就了我们所处的今天——一个充斥着原型机、诺言和广告的过渡时期。不过,这也使我们过早患上了对“真实驾驶体验”的怀旧病。

手机充上电了,精神也放松了,于是我走去旁听一个讨论。他们正在谈论无人驾驶汽车的重大问题之一:客户接受度。研讨会一开始,主持人先请听众们举手:有多少人愿意把孩子或老人托付给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举起的手稀稀落落——听众可都是业内人士呢!他们的回应,反映了公众的普遍看法:四分之三的美国人并不放心让孩子或老人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全球市场调研公司J. D. Power(君迪)的驾驶互动和人机界面研究执行总监克莉斯汀·科洛奇(Kristin Kolodge)在发言时说:“最终取决于情感上的信任。”她进一步解释道,研究表明,驾驶人对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提供的较低水平的自动化驾驶表现出“无比的兴奋”。但是,在完全自动化驾驶环境中,你该如何建立信任呢?研讨小组一致同意这事关如何让人们适应未来将要面对的事物,对术语进行统一和规范可能会有所帮助。例如,ADAS在不同品牌的车、同一品牌不同的型号的车上使用的名称都不一样(当然运行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就产生了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选项,科洛奇把它形容成“字母汤”。五花八门的名称和缩略语令人头晕目眩,一般人很难区分这些汽车究竟有什么不同。这辆车究竟有什么功能?开车的人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这其实十分重要,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甚至专门开设了一门教育课程,就叫“我的车会做什么”。研讨会的主持人表示,他在想这是不是一项心理上的挑战:一种失控的感觉。有没有可能改变它呢?来自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阿历克斯·爱泼斯坦(Alex Epstein)的发言,让我对连日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豁然开朗。他的观点是:要改变开车文化。“一直以来,人们在做汽车的市场推广时,都把汽车宣传成通往开阔大道的钥匙,既性感又时尚。如今,汽车的卖点应当强调其‘移动性’。而且,关于完全自动化会在哪一年实现,人们也被误导了。我们离真正拥有自动驾驶汽车还很远。汽车制造商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路得走。”研讨小组的一名成员从理论上说明,“Y世代”和“Z世代”的年轻驾驶人“不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对飙车怀有渴望。他们更愿意享受汽车上的娱乐信息系统”。调查研究表明,与在“婴儿潮”之前出生的人、“婴儿潮一代”和“X世代”相比,生于20世纪80年代及其后的“Y世代”和“Z世代”对自动驾驶汽车持更为开放的态度。也许,需要年轻人向老一辈展示他们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信任,从而促进这一变化的发生。无人驾驶汽车可能已经被“钩选”,但是,赢取人心和思想的挑战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已经下午五点钟了,我仍然没能坐上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这时,我收到了简的短信:你在哪儿?正要去Lixar休息室参加社交鸡尾酒会。什么?这儿像个会客厅。相信我,这是大会最佳休息处。Lixar公司的人显然不只是才华横溢的数据科学家,他们也是聪明睿智的市场英才。他们设置了这么一块毫无压力、舒适宜人的地方,让人得以躲开无休无止的宣讲,轻轻松松地吸引了一级制造商、新创公司和我所知道的二级和三级供应商。(没错,在漫长的下午即将结束时,他们的休息室已经成了一个免费酒吧。)简出现时,我们还在闲聊。不出意外,简遇到了熟人——上次参加活动时认识的一位Lixar员工。他们开始聊彼此的工作和孩子。这可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汽车大会,此刻却突然让人感觉这个圈子其实很小。当我谈到本书的构思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讨论起机器人将在多大程度上接管我们的生活,更准确地说,接管我们的工作。“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问。“学数学。”一个Lixar员工建议。简表示赞同。我呷了一口饮料,没有对他们指出,人工智能已经十分擅长数学了。并且,已经有一些人预言,今后,机器人不会再由人类设计和制造,届时机器人自己就有能力做这些事。汽车制造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留给人类来做呢?在我看来,有两件事似乎还没有被“机器人化”:幻想和抱负。虽然机器人能够思考,但是迄今为止它们还不会做梦。我此刻正在和简还有Lixar员工一起做的事情,是如此独一无二。创意的交换和关系的建立,这只有人类才能做到。正因如此,Lixar才设立这样一个休息室,供人们相互结识。这种做法能孵化出绝佳的创意,就像当初那场鸡尾酒会促成了尤尼梅特的发明。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也是被雅达利的游戏和家酿计算机俱乐部里的“乌合之众”(一群嬉皮士发烧友)激发了灵感,才有了后来那一切。一个为英特尔公司工作的家伙,被要求给便携计算器制造芯片,最后剑走偏锋,设计出了开启台式计算机时代的东西。这种种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人类善于整合概念,也敢于梦想。而任何一个机器人专家或人工智能科学家都无法将之自动化。这场社交派对结束时,夜已经深了。我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首航。

会议第二日,我一早就出发了。当绝大多数与会者还在梦中回味前一晚的鸡尾酒时,我已抵达会场。我盼望着驱车奔向未来。Perrone Robotics(佩龙机器人公司)的人员(是的,全部人员)刚刚把自动驾驶测试轨道准备好。这会儿只有两个穿西装的人正一边聊天一边等待。我问一个技术人员,我能不能和那两个人一起,并加了一句“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人与机器人关系的书”。“嗯?什么是机器人?”他问,“其实洗碗机就是机器人,只是我们不那么想而已,以后人们也不会把自动驾驶汽车当成机器人。”他说得没错,关于“什么是机器人”的争论正变得越来越激烈。机器人专家不愿意把一台厨房家电说成是机器人,除非它由人工智能驱动,与厨房里的其他系统相连,并且能自己从饭桌边走到厨房料理台,还能自己收拾脏盘子。汽车终于就位了。“只要再等几分钟,我们就能上车了,女士。”一个戴着棒球帽的大胡子男人对我说。他那种南方人特有的礼貌令我甚觉愉快。他给我解释,这辆无人驾驶汽车是一辆林肯大陆MK2混动型车,配有价值6万美元的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这辆车的绰号叫“麦克斯”(Max),从弗吉尼亚一路开到了密歇根。美国只有很少的几个州允许自动驾驶汽车自由上路,弗吉尼亚州是其中之一。在密歇根州,它只能在测试跑道上行驶,还得有一名司机坐在驾驶座上。加利福尼亚和其他三个州设立了专门的“无人驾驶执照”,但这个执照特别难拿。其余各州的规定则五花八门,宛如一锅杂烩。不过,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了。美国参议院刚刚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统一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法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麦克斯随时向我们报告它的动态。“您好!我叫麦克斯。我正在预检。”过了一会儿,它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预检结束,一切正常。”于是,我们出发了。在我们的行进道路上停着一辆小货车,这是预先设置的障碍物。麦克斯告诉我们:“我正在减速,前方有物体。”它打开方向灯,转向,绕过了那辆小货车。一位穿白衬衫、打领带的年轻人走到麦克斯前面,装出很惊慌的样子。麦克斯刹车。司机咯咯笑起来:“我们公司的实习生。”实习生微笑着挥了挥手。他显然很有信心,相信麦克斯不会冲过去把他撞倒。麦克斯行驶了一个“8”字形。整个行驶过程很流畅,尽管比较缓慢。方向盘自己会转动,司机要是想控制汽车,握住方向盘就可以。15分钟后,我们回到了停车场,那儿已经有另一拨人在等着兜风了。能乘坐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这些业内人士和我一样兴奋激动。他们对无人驾驶的新奇劲儿也还没过去。平生第一次坐在一个机器人的肚子里转了一圈,我有一种特别隆重的感觉。我会把它添到我的“科技新接触”清单里去的,就和我第一次用上个人计算机、第一次发送电子邮件一样。尽管我自己乘坐机器人汽车的梦想实现了,但通往自动化之路看上去依然迷雾重重。本次会议让我在许多问题上得到了相互矛盾的答案,比如:无人驾驶汽车能拯救很多人的生命,为什么我们还是无法对之产生信任呢?在这次大会上,“我们在拯救生命”一直是热点谈资。我对此满怀信心。就算技术本身并不完善,自动驾驶汽车也不可能比真人司机更糟糕。然而,事实是,哪怕是最先进的技术,都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完美、百分百及时。那么,考虑到人类设置的安全准线是如此之低,什么样的安全才“足够安全”呢?有些分析专家认为,汽车制造商可以向航空业学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航空业的安全性有了大幅提升,尽管害怕坐飞机迄今仍是人类最普遍的恐惧症之一。这样一来,底线就是要把标准设置得极高。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是这样解释这个挑战的:……让一个机器学习系统做到99%正确,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让它做到99.9999%正确,就是极其困难的了。然而,后者恰恰是它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你能从每年的机器视觉竞赛中看到这一点:计算机在比赛中超过99%的时间里,都能正确地辨识物体,比如认出一条狗,但偶尔也会把它当成一个盆栽。而在时速70英里的情况下,犯这样的错误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是能帮助人们减轻对完全自动化的紧张感,还是会导致更多的车祸(人们忘记了他们的汽车还不是自动驾驶汽车)?一级制造商爱说的一句话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能缓解我们的压力,让我们不再对“汽车能做的事越来越多”的想法感到紧张,直到最后我们能舒适自在地让手完全离开方向盘。不仅如此,这个系统还能让人类保持对驾驶的参与感,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身体上。这也能督促我们把驾驶技术保持在高水平上,以便在某些危险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很有意义,不是吗?不要这么快点头。有一些公司(比如谷歌)相信,直接迈上第五级(完全自动化、无踏板、无方向盘)更有意义,从长期来看也更安全。他们的理由是,哪怕脱离驾驶行为只有一小会儿,也意味着驾驶人回到驾驶状态会有一定难度。与在司机打盹或被电影吸引住的时候向他发出警告相比,直接让汽车全程接管、全盘负责要安全得多。忘记那些小步骤,直接投身完全自动化吧!哪一方会是最后的赢家,目前尚无定论。

共享汽车能大大缓解交通堵塞,但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共享。很难想象,大多数车主愿意放弃随时随地开车上路的便捷。如果共享经济取代了私人所有,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适应没有驾驶员的汽车,还会变成没有车的驾驶员(我们将成为高速路上的搭车者)。这种变化意味着汽车需要更多的传感器、谷歌地图和自动泊车系统,而我们得出让一部分便利性,不能再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了。

汽车制造业三巨头都参加了这次大会,新的三巨头却都没有参加。这次大会有超过三千人出席,分别来自IBM、爱立信、英特尔、美国汽车制造业三巨头、保时捷、大众,以及共享汽车行业的龙头老大。可是谷歌、特斯拉和苹果在哪儿呢?他们很可能正在硅谷的家中,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秘密研制将颠覆整个行业的无人驾驶汽车。当然,也许是我对他们的缺席有点过度解读了。或许,我们熟知并信任的那些汽车品牌没有一个能撑过无人驾驶革命。如果汽车真的变成了有轮子的人工智能,如果共享经济真的会导致私人不再拥有汽车(除了极少数人之外),人们对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品牌忠诚度也会随之消失。《傲骨贤妻》第7季第7集:《驱动》(Driven)(2015年11月16日)这是一部讲述律师行业恋爱故事的电视连续剧,有一集利用了一辆功能失常的无人驾驶汽车制造戏剧效果。这集讲述了一起由严重交通事故导致的诉讼。自然不是无人驾驶汽车的过错——某个邪恶的软件开发员破解了它,让它闯红灯。显然,这化用了在蜿蜒山路上破坏敌人刹车的经典场面。尽管情节还算新奇,但对汽车动手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窃车贼用热线启动汽车的计算机系统,进入汽车,并把车开走。这早已是惯用伎俩。而破解无人驾驶汽车则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远程让它听从你的命令,根本无须真人掌握方向盘。有些人工智能正致力于为联网的汽车提供反黑客保护,IBM的沃森即是其中一员。另一方面,汽车制造商也懂得一些科技公司不懂的东西,也就是如何制造汽车。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说,汽车可不是装着轮子的洗衣机那么简单。那么,最终可能形成的局面是,汽车制造商将与新创公司联手,甚至与谷歌联手。实际上已经有报道称,谷歌有可能抛弃它自己弄出来的那一团傻乎乎的谷歌汽车,转而向一级供货商提供自动驾驶软件技术包。随着出生于“婴儿潮”前期和中期的人与“X世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对“开阔大道”所表达的嬉皮士自由风的情结也会渐渐淡去,这也给了“Y世代”和“Z世代”松开方向盘、解放自己的机会。这种世代的更替是很重要的,无论科技进步如何让人惊奇,无论城市建设、管理者和保险公司做的准备工作多么完善,最终仍需要人们敞开怀抱接纳无人驾驶汽车和与之相关的一切:共享车取代私家车,电动车取代汽油车,数据联网的车辆共同构成一个蜂窝状的“博格”,从而每辆车都能向在路上行驶着的任何车辆学习。汽车将不再是时髦性感的自由之象征。它们将成为“共享出行解决方案”,更侧重于提供服务而不是产品,更数字化而非机械化。汽车制造商将如何引导人们建立对完全自动化驾驶的信任感呢?这个问题迄今尚未有答案,但是,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从罗伯特·弗罗斯特那儿借来的),“未来”似乎正在拐角处等着我们,但事实上,在我们能真正丢开方向盘去睡大觉之前,还有很漫长的模拟之路要赶。2020年东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东京已经宣布,想要在奥运会开幕时成为一个“完全自动化”的城市。该市正在改造其数字化基础设施,以便每辆自动驾驶汽车都能持续获得路况的更新,包括道路上自行车和行人的情况。为了应对奥运会带来的巨大人流量,无人驾驶班车也将投入服务。如果一切顺利,在奥运会期间,无人驾驶汽车能加快自动驾驶汽车融入日常生活的进程。还有哪个国家能比日本这样一个热爱机器人的国度(铁臂阿童木的老家)更适合做领头羊呢?第六章唤醒你的屋子2030很快,从鞋子到汤罐头盒,大多数产品都会带有一点朦胧的智慧。——凯文·凯利(Kevin Kelly),《连线》杂志主编

我们可以推测一番,从现在开始的12年之后,我们与机器人厨师、门萨级智能冰箱、虚拟佣人、有读心术的购物应用程序,以及严苛的温控器一起生活会是什么情形。但在此之前,还是和我一起乘上时光倒流机,回到过去看一眼,了解一下在一个淳朴得多的年代里,“家”会是什么样子:1923年。

在我写下这些内容时,世界上已有超过30亿台的联网设备(因而潜在地连接了你、我和其他人)。多亏了我们对社交媒体的沉迷,这些设备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的推文、文本、帖子、YouTube视频、Instagram上的照片,以及对日常生活细枝末节的分享,都在持续不断地向人工智能灌输关于我们的一切。我们已经有了像Siri、Alexa和Google Home这样的智能助理。12年后,我们会拥有大量诸如此类的人工智能。自从《唐顿庄园》的时代过去以后,再也不曾有过那么多助手协助我们起床、就餐、穿衣打扮,为我们提供娱乐,照顾我们,全方位地宠爱我们。但是,物联网助理并不会像那些厨师、服务生、仆从和管家那样对我们行屈膝礼、鞠躬,或者在背后飞短流长。它们小心谨慎,毫无怨言,辛勤工作,24小时不眠不休;它们永远不会偷走金银细软、与司机私奔、吓唬马匹,或者在配餐间勾引我们。当然,除非我们想要它们这么做。只要往任何东西上添加一丁点人工智能,你就能“唤醒”它。物联网已经把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智能化了,如电灯、温控器、安全警报器以及某些家用电器。智能药瓶能按照正确的服药次数和剂量分配药品,还会给你的成年子女发短信,告诉他们你已经按时服药了,请他们放心。智能发梳会对你头发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对你的美容美发习惯提出修改建议。无线联网的情趣玩具会按照你最喜欢的歌曲或你情人声音的节奏振动,而双人共享的智能玩具也能让异地情侣相互刺激。这听起来实在令人血脉偾张,只要你不介意同时操控情趣玩具、智能手机和情人(或你自己),更别说分享有关你床上表现的数据了。所有这些,物联网立马就能为你办到。但是,一个东西变得智能,并不意味着它就不会犯傻。比如说,你可以买一把智能叉子,让它嘲笑你的肥胖,好让你吃得慢一点,吸收的卡路里少一点。“在您的取食速度超过消化速度时,发出温和的健康提醒。”——这是我从它的营销广告页上摘下的句子。现在已经出现了智能跑鞋、便当盒、饮料罐、慢炖锅、快煮锅、压力锅、镜子,还有蜡烛。我之所以知道智能蜡烛,是因为我曾经想对物联网“试试水”,就买了一根。它能有节奏地跳动、频闪、快闪,模拟真实的烛光,还能变化七彩颜色。这些都是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操控的。它的售价只有29美元,很值!你家里的物联网也会连接到更大的物联网,公共交通、排污系统、高速公路、机场、新闻频道、社交媒体、学校、托儿所、工作场所等,不一而足。物联网会不断扩大,使你的智能物品与你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每个人和他们拥有的智能物品相连。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物品发的一封数字连锁信。同时有这么多不同的数字代理在你家里工作,如何才能让它们各司其职,好好做事呢?你可以给不同的工作事项指定名称或让它们自行梳理、安排妥当。或者,你还可以搞来一个小型机器人,把它当作中央集中控制器(HUB),让它坐在你的案头,成为单一的联络点,这样还可以让你家中的人工智能具备一张仿真人脸。2018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就出现了几种台式HUB,它们都被做成可爱的小火箭形状,隐隐地让人想起《南方公园》里的那些小孩。就个人而言,我更想要一个主代理,负责管理那些次级代理,用柔和、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指挥它们,并且偶尔给我唱一曲《雷霆之路》。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召唤一声“波士(Boss)!”,我的意愿就会得到执行。《电器小英雄》(The Brave Little Toaster,1987年)我和罗恩给我们的车起名叫“弗瑞茨”,给船起名叫“莫娜”。如果你跟我一样,曾经给一辆汽车或一艘船起名字,或是把一台洗衣机当成一个人,或是像小孩一样跟餐具刀叉玩“过家家”,你就是在给非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类的特征。人类在这方面的倾向十分强烈。举个例子,波士顿动力公司在YouTube上发布过一段视频,视频里他们让一个人去踢翻一个大狗造型的军用机器人,以显示机器人的稳定性。然而,这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该公司对机器人很残酷。动画片一直都在把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想想《幻想曲》(Fantasia)中的“魔法师学徒”一节里,米老鼠施咒语让拖把和水桶自己打扫房间的场面,或是在《美女与野兽》中烛台、时钟、茶壶和家具唱歌跳舞的情景吧。我平生最喜欢的非生物动画角色就是《电器小英雄》里的那些家用电器。只要主人的视线一离开,它们立马就活了。这一手法在《玩具总动员》(1995年)里也得到了运用。《电器小英雄》改编自作家托马斯·迪什(Thomas Disch)于1980年发表的小说《电器小英雄:小家电的睡前故事》,讲述了一群小型家用电器的夜间冒险故事。这则故事表明,我们拥有的物品能意识到我们的存在,而且它们也有个性、情绪,甚至道德准则。离物联网到来还有十多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好心的(但一点也不亮)台灯、一条善解人意的电热毯、一只满嘴俏皮话的收音机,以及一台坏脾气的真空吸尘器,在一个勇敢的烤面包机的带领下穿越荒野去寻找那个曾经和它们一起玩的男孩。(如果你想知道它们是如何为自己提供动力的,那告诉你:它们在身后拖着一块应急用的车载蓄电池,在树林里兜兜转转。这儿就别讲究那么多了,毕竟只是一部儿童电影。)电影的亮点之一,是一台精神失常的空调,说话的声音特像杰克·尼科尔森在电影《闪灵》里饰演的角色,它在得了幽闭症之后变得狂暴易怒。还有一个选择,就是下载一个IFTTT配方,设置一条因果链式反应,用于管理日常生活的每一分钟。例如,当你的手机叫醒你的时候,咖啡机就会启动,淋浴间开始预热到你喜欢的温度,智能电视机开始播放你最喜欢的网站和YouTube频道,电子邮件也准备好供你阅读处理。你以这种方式度过一天,直到你回到家中,真空吸尘机器人会给你奉上一杯湿脏马天尼,顺便做些打扫,并在夜间负责整个屋子的安全巡逻。你还能使用IFTTT配方把你的智能物品统统连接在一起,但是,要把你的生活完全接入网络,既费时又费事。不过,到2030年,这一切会自动实现,就是说,每次你买一件新的智能物品,它就会自动联网。而且到那时候,估计每样东西都将是智能的了。

“物联网”这个词一直让我有点感觉怪怪的,如此庞大的网络,竟然只用这么一个直白浅显的名称,简直是个讽刺,就像对着奥兹国“伟大而全能的巫师”亲昵地叫声“小奥兹儿”(Ozzy)一样。我上网搜索究竟是谁杜撰的这个词,顺着谷歌的指引找到了凯文·阿什顿。他在1999年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了“物联网”,那时他还在宝洁公司工作(现在他在麻省理工)。当时阿什顿很想找到一个吸引眼球的词来描述这个由不同网络交联互通形成的网络,它能从互联网上不断扩大的数据池中获取富有智慧的洞见。阿什顿在2009年的时候这样解释物联网:“我们需要赋予计算机更强大的能力,让它们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收集信息,这样它们就能随心所欲地观看、聆听和嗅闻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真人能查看如此之多的信息,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人工智能去做这件事呢?你家里的智能物品能意识到你的存在。它们了解你的日常活动、饮食口味和生活习惯;它们也知道你最喜欢的歌曲是什么,你喜欢睡在凉爽还是温暖的房间里,还有你的医疗状况以及健身计划——是什么让你成为你?是你自己。如果你日常通勤的行车路线有阻碍,你的代理会向你发出警示,并推荐一条替换路线。如果地铁运营发生延误,它会让你早点儿起床。如果你的航班停飞了,它会为你订下一趟航班,并允许你一直睡到该起的时候。你的智能设备也会持续不断地向你推销东西,它们收集的关于你的数据会被分享给市场营销人员。这意味着,你家的温控器会温柔地向你兜售……比如说……毛衣?或者,当它注意到你开始火气上升时,建议你……度个假?诸如此类。物联网设备会对你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如果你说:“我需要牛奶、面包和果汁。”它知道你指的是哪个品牌的低脂牛奶、高纤维面包和石榴汁。购物也会变得十分容易,你只需召唤你的物联网代理,嘱咐它一遍你需要的东西,随后你的冰箱会完成剩下的所有工作。这些,会让生活变得更容易、更轻松,更符合你的个人品位,用物联网行业最喜欢的形容词来说,也就是“更智能”。但是,正如网络安全专家警告的那样,它也可能向黑客敞开你家的大门。黑客能在凌晨2点打开你家里的灯,或者搞音乐轰炸,仅仅为了找乐子。他们甚至能摸清你家什么时候没有人,从而轻易地潜入你家。

不过,还是让我们乘上时光机回到2018年吧。为了搜寻有关物联网和家用机器人最新、最轰动的新闻,我参观了加拿大全国家居展。在展会上,我能看到一点创新成果,但没有得到太多惊喜。在由一些大型电子产品商场赞助的智能家居展上,最智能的东西是一台高端咖啡机(价值4000美元),它能在大型晚宴上按照每个人的口味调配卡布奇诺或意式浓缩(每次打出一杯)。还有一台安装了传感器和摄像头的智能冰箱,它能扫描冰箱里的物品,对我们消耗食物的数量和速度进行分析,并在食品即将耗尽时发出提示。当食品的存量不足时,它要么把这些物品添加到你的购物清单上,要么自动下单为你订购。下单的商店是之前选择好的百货连锁店,这样你只要在下班回家时顺路从店里取走已经准备好的东西就行。我在展会上对销售代表说,把我的冰箱和手机与Zehrs联通的想法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策划好的阴谋,存心不让我顺着街道走到个体小杂货店去购买更便宜、更新鲜的本地水果和蔬菜。销售代表向我保证,最终冰箱能往任何地方下订单——小杂货店、在线百货仓库或菜市场都可以。智能冰箱的互动触摸屏同时也是一块数字白板,家人可以用手指在上面写留言,仿佛一块物联网版的磁力即时贴。这些都让人很难不爱上这台冰箱,尽管我们对黑客问题仍心存一丝疑虑。但是,黑客又能拿它干什么坏事呢?把我的无乳糖低脂牛奶偷换成稀奶油,把油菜薹偷换成巧克力,蓄意破坏我的减肥大计?除了恶作剧,一个黑客还会有什么动机要把我的食物搞得乱七八糟呢?当然,任何人,包括我在内,都可能被藏身于网络上阴暗角落里的反社会人渣盗取脸书账号,他们会把信息搞得乌七八糟。我们知道,有时候一个黑客追求的只是自我炫耀的权利。展会结束时,智能冰箱高达7000美元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无论是出于健康还是财务上的考量,我们都宁愿自己步行去就近的商店购买4美元一件的商品。将来,智能家电的成本毫无疑问会下降,而它们的功能(包括防黑客入侵的安全特性)会得到提升。更有甚者,智能冰箱最终能跟厨房里的其他电器对话,比如与智能烤箱和洗碗机交谈。这不禁让人想起华纳兄弟卡通片里的牧羊犬和郊狼在上下班打卡时互致问候的情形:冰箱:山姆,今晚吃什么?烤箱:莫斯伍德素食餐厅菜谱上的豆腐馅饺子。今天晚上会有客人来。嘿,芝麻酱还有多少?冰箱:(转动它柜顶上的内置摄像头,并在YouTube上查询饺子的做法)只剩下四分之一杯了。可是菜谱上讲需要半杯——最好给Zehrs发个提醒!烤箱随后给洗碗机发了一条提示:泽尔达,准备好,有大任务!今天晚上按计划有晚餐派对。到2030年,智能冰箱应当不仅可以跟厨房里的其他电器沟通,还能与无线联网橱柜里的智能包装盒、罐子和罐头交流。水果和蔬菜也会贴上智能芯片标签,或者装在带有智能芯片的包装物里。当新鲜食物和剩菜接近最佳食用期限时,冰箱会向我们通报。在那些让人感到绝望的时刻,比如你下班回到家,在冰箱里翻来翻去,不知道该弄点什么吃的时候,冰箱总能做你的坚强后盾:你:孩子们想吃辣的,但是他们7点钟就要去上游泳课,能赶得及吗?冰箱:(在我想象中,它说话的声音带有哈尔那种令人宽慰的美国中大西洋地区口音)当然可以。我们有豆子、番茄酱和酸奶油。不过,哎呀,亲爱的,我们的香菜用完了。需要我赶紧下单,让他们派无人机送来吗?波士:(插入讨论,让冰箱言归正传)打住!冰箱,我们今晚还是简单一点吧。没香菜也能行。冰箱:(冷淡地)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你:(松了口气)谢谢哦,波士。

显然,冰箱还肩负另一项重任,就是帮主人控制体重。冰箱能进入卡路里计量通用数据库,在你达到当日最大卡路里摄入量时,它就会提示你。也许,它还能帮助你改掉一两个坏习惯。(“泰里,你又想弄点儿蓝纹奶酪犒劳自己一下啦?”)嗯,它可能很烦人、很讨厌、叫人内疚,还会破坏你的个人决定,但是,它真的比今天的健康跟踪智能手环还要糟糕吗?你的智能冰箱也可以是一个聪明的朋友。毕竟,当社交机器人看上去过于接近真人的时候,我们还有堕入“恐怖谷效应”的风险。(对于今天极度真实的伴侣机器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大问题。在本书第八章中,我们还会进一步讨论。)而一台智能冰箱却可以在厨房餐桌上提供一点茶水(或者更烈一点的东西)和同情,只需使用它的声音,并且充足地供应安慰食物(comfort foods)。现代化就餐,以人工智能的方式让人工智能找个菜谱并不高深复杂,但创作一份菜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你很可能会把面粉、大蒜、稀奶油和啤酒搅在一起,再把这一坨黏糊糊的东西统统丢进烤箱。2015年,一位程序员训练了一个名为“机器人膳食大师”(Robo-Meal Master)的人工智能:先让它搜索了一个包含16万份菜谱的数据库,然后要求它自己创制一份菜谱。这份菜谱并不是基于厨房烹饪学,而是基于菜谱中每个单词的使用频率以及单词组合方式制作的。最终得到的菜品里包括一道“鸡肉豆松饼”,这简直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混合物。其配料主要包括了“鲜柠檬汁、胡椒(或面团)、去皮大蒜瓣,以及剁碎的啤酒”,而这团怪物在食用时应当搭配“鲜奶油沫蜂蜜”。不过,你不必害怕!IBM正在与《好胃口》(Bon Appétit)杂志的真人专家一起训练“大厨沃森”(Chef Watson),让它能创造激动人心的新菜单。你可以上网搜索,看看它已经完成了哪些杰作。最后一点,智能冰箱能和一些购物应用程序相连。这些应用程序(比如“预期送货”)在2018年还处于原型阶段,而到了2030年,它们可能就会十分普遍。正是在这些方面,事情真正变得诡异起来——如果现在还不够诡异的话。

到2030年,零售商会抢在我们自己之前就知晓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还没来得及开口提要求,货品就已经发给了我们。这都是在数以万亿计的数据点基础上实现的,这些数据包括“过往订单、产品搜索心愿单、购物车内容、退货情况,甚至还包括互联网用户的光标在一件物品上停留了多久”。如果你保留收到的物品,你的账户会被扣除相应的款项;如果你不想要,让无人机把它们送回就可以了。不难看出,“预期送货”会如何改变家庭生活。也不难理解,它或许会拓展到对家居的维护保养进行前瞻。差不多快要发生下水道阻塞了吧?一名水暖工会适时现身,疏通下水道,令脏水溢出这样的事根本不会有机会发生。牛奶和清洁剂这样的日用品快要耗尽了吧?杂货店会用无人机给你送货上门。你根本不需要购物,连网购也成了过时之举。数据驱动的系统会观察我们的消费行为并及时了解到我们的库存什么时候会用完,让库存供应从行动式变为反应式。而且,“预期送货”还会让你收到之前从来没有买过的商品,因为它采用的算法包括“如果你喜欢这件,你也会喜欢那件”。这么说吧,如果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你买了一箱清洁剂、一双跑步鞋和一支鲜艳的红色唇膏,算法会梳理这些数据,并领悟到你可能还会想要一双长筒袜、一个防过敏的枕头和一套由东京某位当红的新人设计师设计的餐具。于是,在你反应过来之前,这些物品就已经被送到了你手上。它们来自一个中央集中控制器,其本职工作就是监控你的购买习惯并预测你的购物打算。尽管要放弃个人隐私,但是我们能收获惊喜与快乐,总有特别为我们挑选的东西在门外等着我们。有多少人能抵挡新东西的诱惑呢?“预期送货”给人的感觉是,你清单上的每个愿望都能成真,包括那些你本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你的智能冰箱也会偶尔往杂货店的每周订购清单上添上一笔:一件物品或者一份款待,尽管你自己并未期望。这些是你的数据信息体现的我们人类会觉得好吃和/或讨人喜欢的东西。智能冰箱也会定期与智能商店联系,获得免费的产品小样。免费的东西谁不喜欢呢,特别是连算法都知道这是你会爱上的东西。

伦巴和它的众多竞争对手在需要打扫的房间之间转来转去,还和猫一起拍视频,这已经有超过15年的历史了。尽管如此,进入美国家庭的其他类型移动机器人仍不算太多。工作原理跟扫地机器人很接近的机器人割草机也没能火起来,特别是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它是由瑞典的富世华公司于1995年发明的)。机器人割草机形如巨大的甲壳虫,在大片绿地上爬来爬去。它们要克服坡地(有些机器人割草机连坡度平缓的小山包都对付不了),要对付长得很高的草(有些机器人割草机会被缠住,就像普通的割草机一样),还要应对天气的困扰(大部分机器人割草机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回来避雨)。一些型号的机器人割草机能躲开散落在草坪上的玩具和小物件,另一些则会迫不及待地把它们嚼碎吞掉。至于狗屎……唔,机器人还不懂割草时应该绕开它们。曾经有人提到过,他的割草机把狗屎均匀地抹成了一大片。(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好说。)而且,即使是型号最高级的机器人也不懂如何给草坪修边,所以最后你还是得抓着一把修边机绕着树、灌木丛和割草机修出的边缘忙上一通。你恐怕还得站在一旁监督它干活,因为机器人割草机不是那种可以放任不管的机器人——只要把它设置好,就可以放心地把活扔给它,自己去小酒馆喝上一杯。总之,它仍然需要人类的劳动付出(我不由得想起过去,在清洁女工上门前,我经常得自己先把屋子打扫一番)。鉴于这一点,2000~4000美元的价格在人们眼中就成了奢侈品的标志。正如一位买家在YouTube上评论的那样,她买机器人割草机的价钱,够她连续好几年雇真人上门修剪草坪了。另外我们还应该从美学角度考虑一下:机器人割草是自由散漫的,没法割成笔直的一排,而我们人类中喜欢整齐划一风格的挑剔鬼可是不少。况且,用这个价格你能给自己买一台很不错的远程呈现机器人了。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

提到挑剔,我真想说:如果有办法让我不用再清理卫生间,我会高兴死的!我家房子南边有一块沿湖沙滩,那儿有一个机器人化的卫生间,会在使用者离开之后自行完成清洁。它在那儿已经有好几年了。(它会温和地吓唬来如厕的人,警告他们抓紧时间,得在20分钟内离开,不然它会召唤负责人。)它看上去相当“硬屁股”(hard-ass),我能预见到,在家中安装这样的厕所会大有益处。对于机器人来说,清理废物是它们非常重要的任务。想想猫砂盆吧!你花上600美元,就能给猫咪弄一个豆荚状太空时代风格的猫砂盆,形似《2001:太空漫游》里的太空舱。不过,这种自洁式猫砂盆并不能完全解放你的双手。它会把废砂倒入一个(应该是)防臭的隔离区,过一段时间,它会用指示灯低调地通知你,该把它清空了。听上去跟我现在为艾可做的事差别不大,但艾可的傻瓜式砂盆只要40美元。我不明白,如果人们能把一个真人送到月亮上去,为什么不能直接把猫的粪便发送到平行宇宙里去,或者直接让它分解掉呢?智能猫砂盆还有一个内嵌夜灯,这样年寿已高的猫在夜间也能顺利上厕所。这点我也不太能理解,难道上了年纪的猫在夜里就看不见东西了?不过,对人类而言,机器人化的马桶还是挺不错的。这种马桶偶尔也被称为“聪明”或“智能”马桶,虽然我没见过它有无线上网功能。毕竟,有谁会愿意跟别人分享他们上厕所的习惯呢?何况,这要跟谁分享呢?不过它真的很酷。这种马桶让你完全不必动手:只要你一走近,马桶盖就会抬起来(如果你是男的,马桶坐圈也会一并抬起来),宛如有个幽灵般的卫生间助理在侧,伸手帮你掀起马桶盖。马桶坐垫会自动升温到你觉得舒适的温度。马桶内部还设有可伸缩的洗浴器和干燥器,无须卫生纸即可帮你清洁臀部,然后自动冲走脏物、自动清洁、自动杀菌和除臭。你再也不需要亲手触碰或擦干净屁股了!不过,4000美元的价格,让它和机器人除草机一样,成了喜欢尝鲜的人才会购买的玩意儿。对人类来说很简单的日常杂务,对机器人来说极其困难。反之,对人类来说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机器人来说大都很容易。进行高级别国际象棋比赛、制订多样化的投资方案、诊断疑难杂症、为困扰人类数学家终生的数学难题寻找答案——所有这些,一个水平中庸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花个一天半天就能办到。收拾屋子对一个机器人来说可就没那么轻松了。把脏衣服收集起来并分类清洗,收拾餐盘,在你十多岁的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凌晨2点热了汉堡之后把乱七八糟的厨房收拾干净,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机器人能力所及的范围,至少迄今为止仍然如此。一个能搞家庭卫生的机器人,需要从视觉上感知物品并对它们进行决断:这是一小块地毯还是一件衬衣?是干净的还是脏的?该拿去洗还是挂起来?用热水洗还是用冷水洗?可以稍后再洗还是应当立即洗掉?需要进行预处理吗?机器人的手还要足够灵巧,才能把不同尺寸和重量的东西拿起来而不至于捏碎它们,这对机器人的判断力也有要求。这不单单是运算性能的问题(多亏了摩尔定律,计算机的运算性能已经很强大了),还是一项把计算机智能和机械工程结合起来的挑战。IBM的沃森现在还是一个非实体人工智能,即使它是一个人形实体机器人,它成功拿起一只咖啡杯也要比它在《危险边缘》每日双倍奖金比赛中横扫全场困难得多。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物体,迄今仍是一项挑战,安全也是。个人机器人必须能感知家里真人或宠物的存在,如我们在第四章里描绘的那样,这正是我们要让人工智能爬梳社交网络上数以百万计的范例,训练它们识别人脸、动物、物品和环境的原因之一。Kindred是一家正致力于攻克家用移动机器人面临的挑战的公司。该公司在加拿大卑诗省温哥华市注册成立,后被谷歌收购。它一直被人称为“隐形的初创公司”,除了那些玄而又玄的概念化内容之外,这家公司不愿对任何人吐露他们打算如何一举瓦解家用机器人世界(包括我本人在内,哪怕我主动提出请它的员工吃午饭也不灵光)。对于像我这样渴望拥有一台实体机器人(而不是非实体的虚拟代理)的人来说,该公司可能真的会带来一个大惊喜。据传,Kindred要开发一款机器人,它能跟踪和观察你在日常事务中的表现,例如你如何清理厨房、清洗衣物、烹饪饭菜等,并学习如何照搬你的动作。这意味着你可以把这些杂务统统丢给机器人,自己尽管去放松娱乐,比如放心大胆地追看《西部世界》(只是你得小心点,别让你的机器人看见)。

移动机器人需要具有怎样的意识呢?我们有意识地避免赋予它们真正的意识,将其智能保持在一定水平,能执行单独一套清晰明确的任务就行。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应当只专注于在路上跑,而烹饪机器人的活动范围应被局限在厨房里,它们不会对其他任何事情产生想法。你肯定不会希望这些机器人突然产生移居法国学习绘画的冲动。然而我又很好奇,没有真正的意识,这些机器人如何感知我们的存在呢?又怎么能恰当地回应我们的感受呢?宠物是能做到的,机器为什么就不能?毕竟,它们会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也许,你会更希望自己的机器人能像《杰森一家》里的罗西一样。罗西的主要任务是做饭和打扫卫生,但是它也懂得如何对付一个哭闹不休的小屁孩,亦能处理面条煮过头引发的抱怨,或者应对人类情绪毫无理由的爆发——无论是悲伤、愉快、难过,还是愤怒或紧张(人类经常会在饭桌上产生这样的情绪)。鉴于我们本来就有将机器人和其他机器人格化的倾向,我希望我的罗西知道如何对我的脾气做出反应,就像对我的命令做出反应一样。并且,它在清洗衣物的时候,绝对不能(哪怕只是偶尔一次)把正在打呼噜的艾可铲起来丢进烘干机。

有一款机器人颇具潜力,它就是巴克斯特(Baxter)。巴克斯特是作业机器人,有望取代“独立作业”的单机机器人——那些目前遍布工厂的尤尼梅特的子子孙孙。巴克斯特是工业机器人,而非家用机器人。它的出品人Rethink Robots是罗德尼·布鲁克斯开创的另外一家公司。巴克斯特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有富于表情的面部图像,长着一双眼睛,能让你知道它是否已经注意到了你,这解决了机器人意识不到有人类进入其打击范围的问题。它的价格不像一般的工作机器人那么昂贵,只有2.2万美元左右,而一台标准的工业机器人的价格高达10万美元。你可以移动它的胳膊,通过示范(而不是更换代码)教给它做需要做的事,这更像人类通过不断重复某些动作开发肌肉记忆的过程。目前巴克斯特被应用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工厂,这些工厂实力不够,无法让整个车间布满工业机器人。但是,只要价格降下来,巴克斯特或许会是承担家务的不二之选。

搭乘无人驾驶汽车2025我们断定这就是一个人工智能方面的事。我们要做的,只是给汽车装上计算机,安上合适的眼睛和耳朵,让它聪明起来。——塞巴斯蒂安·特伦,科学家在一辆停着的老汽车里,我发现了宇宙的钥匙。——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摇滚歌星

我订了上午9点整的车。8点59分59秒,我看到一辆2025年最新款白色沃尔沃出现在家门口。

让我们暂时告别2025年一路奔向新泽西的我和罗恩,将时钟倒转七年,回到2018年。在这一年,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自动驾驶汽车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人们给新款汽车添加越来越多的驾驶辅助功能,我们对完全自动化驾驶汽车也有了些概念。然而,绝大多数人从未真正乘坐过(甚至从未真正看到过)无人驾驶汽车。这些汽车迟迟不肯登场,仿佛有史以来最缓慢的一次创新变革。然而,最大的障碍或许并不在技术、法律或保险方面,最大的拦路虎也许正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汽车并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它们还能充当办公室、厨房和开派对的房间。它们既是忏悔室,又是调情秘所。它们是私人空间,就跟车主的家一样,是极为个人化的空间。它们是垃圾桶,看看大多数通勤族的汽车后座就明白了。它还是逃跑工具,无论是从妒火中烧的情人还是喋喋不休的父母身边溜走,抑或是逃离犯罪现场,都得仰仗它。它还会载着一个在车用婴儿座椅里哭闹不休的婴儿,凌晨两点钟绕着社区兜圈子,驾驶座上坐着一位疲惫不堪的父亲或母亲。你试着回想一下斯普林斯汀的歌《生来奔跑》(Born to Run)中的切利双手紧扣自动摩托车引擎的样子,或者想象你一边大声播放汤姆·科克伦(Tom Cochrane)的《生活是条高速公路》(Life Is a Highway),一边让Google X小汽车载着你从甲地奔向乙地的场景。当然,它会在目的地让你下车,紧接着热情洋溢地奔向另一位没有车的乘客。为了让解放双手的自主程序运转顺畅,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对开车的热爱之情。

有很多理由促使我们把车钥匙交给机器人汽车。和高特、罗比,以及其他众多在20世纪50年代核恐慌时期流行起来的大众文化机器人一样,无人驾驶汽车能让我们摆脱自身最糟糕的冲动本能。尽管人们已经给新型汽车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半自动安全功能设计(防撞系统、车道偏离警示系统等),交通事故仍然在不断发生。每年有多达40 000的美国人死于车祸,相当于每年要从天上掉下100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而这些车祸中有80%是酒驾、超速和驾驶时分心走神造成的,都是人之错而非设备之过。到2040年,若路上的每一辆车都能实现完全自动化驾驶,道路交通事故有望减少80%。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是汽车本身导致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充满压力的通勤、市区越来越稀缺的停车位和车库,以及骤然上升的保险理赔数量(我们一边开车一边忙着给家里发短信说“交通拥堵,晚餐要迟到”,导致连续不断地磕碰)。这一切都缘于我们拥有的这种机器十分昂贵,它从驶出店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贬值;同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它有96%的时间都是停在那里睡大觉的。即便如此,仍然没有几个美国人乐于接受这个想法——放弃操控方向盘,投奔无人驾驶汽车,或者相信无人驾驶汽车会更安全。实际上,我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在2016—2017年是下降的,这很可能缘于一些意外事故被广泛宣传。根据每年的《安联旅行保险假期信心指数》所述,“人们认为太空旅行、超音速旅行和飞行汽车比自动驾驶汽车更安全”,而且只有22%的美国人对自动驾驶汽车“非常感兴趣”。在那些表示“不感兴趣”的人当中,65%的人是出于对安全的顾虑。想想颇觉奇妙,在飞向火星与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这两者之间,大多数人竟然认为前者更为安全。至少火星上的停车位应该是比较充足的吧。2017年雷克萨斯LEXUS IS的广告词:“趁着还来得及,尽情享受驾驶的快感吧!”“我该如何描述这种感觉呢?特别兴奋……相当灵活……它对我的每次碰触都有回应……比风还快……那种纯粹的……开车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2017年,奢华的LEXUS IS的广告就是这样玩的。广告设定在不久的将来,一位老人用他饱含渴望的声音努力描述自己昔日驱车飞驰的快感,但他随即就被摁在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的后座上。这就像在倾听一个人对初次做爱的回忆。老人坐在自动驾驶汽车里,他的内心独白听起来宛如在悼念自己一去不返的昔日雄风。看来,像我们这些出生于“婴儿潮”时代,正在徐徐老去的一代人,至死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手中的方向盘,直到有人掰开我们冰冷的双手。2017年,我以媒体人的身份参加了底特律TU汽车展,因而获得了一个与自动驾驶汽车制造商和本土供应商交流的机会。然而,我理解起这些东西来,竟出乎意料地困难。我的母校就是一所理工类大学,还有一个专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研发的院系,却依然不能为我“打开和服”——借用一下乔布斯在1979年想要一窥施乐帕克秘密宝藏时的比喻。一开始,我觉得别人对我不屑一顾,因为我正在撰写的是一本有关人与机器人关系的书,挺煽情的,跟数据、激光雷达和传感器之类的硬核科学知识压根儿没多大关系。后来,在得知自己并非唯一被甩下无人驾驶信息高速公路的人时,我不禁松了一口气。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霍德·利普森(Hod Lipson)和科技记者梅尔芭·库曼(Melba Kurman)在为他们的书《无人驾驶》做调研时,显然遇到了同样的挑战:

我们刚开始便碰了一鼻子灰。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玩家都把手里的牌死死地捂在胸前。我们联络了六七家汽车公司的员工,没有一个人回电邮表示愿意接受采访。我们到达Google X(谷歌公司负责无人驾驶汽车开发的分部)的时候,反复询问了好几遍,才有一位行政助理礼貌地指点我们去一个无人驾驶汽车历史展……

啧啧!听起来,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简直就跟“搏击俱乐部”一样:第一条规则是“不能提搏击俱乐部”;第二条规则是……不说了,你懂的。正因如此,我的汽车工程师朋友简才建议我跟她去底特律,参加全世界最大的联网自动驾驶汽车(CAVs)大会。那次大会有3500人参加,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家公司。可以说,在该行业有点名气的都来了。(后来我发现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有3个重量级角色缺席了。这个我们后面再谈。)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开车去参会这件事本身就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告诉我们为什么自动驾驶汽车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开的是一辆租来的丰田卡罗拉。简开车,我坐在副驾驶座上。我们离底特律有一百英里,一路上交通繁忙。和往常一样,简一边光速般地处理自己的各项任务,一边单手转着方向盘。她时不时瞄上一眼iPhone上的导航软件,同时还在不停地跟我聊天。简十分聪明、肌肉紧实,属于A型人格,她的绝对自信常常会感染我。不过这会儿她弄得我十分紧张。我婉转地提议让我来负责导航。我还没来得及把手机从她手指间抽出来,她就丢开了手机,伸手在包里摸出一个苹果:“到边境前得把它吃掉。”我崩溃了,不能指望简在高速公路上专心开车(以及做其他任何事情)。不过,水果禁止过关,这是经常穿越边境的人时刻需要铭记在心的重要规定之一。在这一点上她倒是没错。她吃掉了违禁品,把果核扔出车窗。这倒也无所谓,果核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在密歇根边境,我们出示了护照,例行回答了问题。国籍?加拿大。居住地?多伦多。车里有水果或蔬菜吗?没有。为什么旅行?“我们去参加一个会议。”简解释。边防检查员看起来对此毫无兴趣:“好吧,就这样。祝你们度过愉快的一天!”我们确实计划度过愉快的一天,直到我们在底特律远郊错综复杂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网中陷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此时,简的手机电量告急。iPhone的电量就要耗尽,我只好潦草记下地图显示的方向。很快,我注意到我们的目的地看起来十分奇怪。“导航程序正把我们导向法明顿山的犹太教堂。”我告诉简。她皱起眉头:“犹太教堂?我们的智选假日酒店哪儿去了?”我耸耸肩:“可能这个应用认为我们需要神的保佑。”“胡扯!”简笑骂了一声,把iPhone抢过去重新设置方向。她在时速90英里的情况下这样单手操作,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让我来吧。”我催她。为了不伤害她的感情,我只好说:“你没戴眼镜,不太方便。”简不情不愿地把手机递给我。等我终于搞懂了如何重新设置应用,手机自动关机了。每每遇到这样的时刻,我就会觉得,无人驾驶汽车来得还是不够快。

尽管我们对无人驾驶汽车心存疑虑,但很有可能无人驾驶汽车会成为我们拥有的第一台个人机器人。R2-D2能做到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原型机都能做到。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和激光雷达地图绘制技术,它们能观察周边的情况。它们能运用人工智能去识别静止的物体和运动中的物体,比如墙、建筑物、自行车和行人,并预判它们将要做什么或不会做什么。它们能随时观察你的状态,捕捉信号(比如打哈欠、拍打方向盘),据此判断你是否感到疲倦或沮丧,并做出恰当的回应:唤醒你或者建议你停下来喝杯咖啡,休息片刻。它们能用自然语言与你或你车上的乘客聊天。此外,与第四章里能玩游戏的人工智能一样,它们能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也能向其他汽车学习。它们也向你展示了未来我们在家中或在工作场所与机器人互动的情形。就人与机器的关系而言,无人驾驶汽车堪比矿井中的金丝雀(不过它是合成的)。那么,认真回想一下,这一切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都预计2025年会是无人驾驶汽车走下生产线的时间。本田已经宣布将从2025年开始生产第四级自动驾驶汽车。这款车能完成所有的驾驶动作,但仍然需要一个有驾照的司机坐在上面,准备随时接管方向盘,以防发生汽车无法处理的意外情况,比如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盖住了所有传感器,或者突然有一个飞碟降落在高速公路中央。汽车驾驶员会变得更像飞行员,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需要操心,但在一些关键时刻他们需要进行干预。虽然飞机能自己飞行,但仍然会有一些难以预估的情况得仰赖人类的洞察力和经验。这就是为何飞机驾驶舱里仍然必须配备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只有实现了第五级自动化——那时,连方向盘和踏板都不复存在——我们才能完全解脱:不再需要驾驶培训、考驾照、交通信号灯、路标,也可能不再需要保险。至于共享汽车,位于密歇根州安娜堡的汽车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未来十年里,私家车的保有率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共享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将上升至30%,跟目前4%的使用率相比,这将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由于会有太多的人共享同一辆车,经营共享汽车的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便是如何在两次出勤之间把汽车打扫干净。乘客会在车里留下五花八门的东西,苹果核、咖啡杯、晕车呕吐物……当原本自己开车的人改乘无人驾驶汽车时,有22%的人会产生这些垃圾;而当他们试图在车里阅读或写作时,这个比例会上升到37%。更不用说事故责任划分的问题,无论自动驾驶汽车比真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高多少,天气、设备故障和黑客攻击等原因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当然,在2025年,无人驾驶汽车还是得和2018—2024年生产出来的旧式非自动或半自动汽车分享车道。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应当让汽车按类型分车道行驶,前提是我们能很快重建高速公路。然而,八年的时间实在不够我们把基础设施彻底翻新,特别是在底特律这样的城市。这类以制造业为主的老旧城市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复兴,但经济上依然捉襟见肘,连用于城市照明和路面修复的资金都很紧张。再考虑一下路上的行人、骑行者、行踪不定的鹿……他们的行为无法预测,跟机器人完全不同。可以想象,未来几年里,公路骑警的工作会是多么有意思。

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领域内部也分两大对立阵营。一派支持谷歌模式,从根本上将自动驾驶视为软件问题,而将汽车“硬件”作为次要考虑对象。(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谷歌汽车的外形到现在还是难以名状的一团。)而另外一派,也就是传统汽车制造商,正在采取缓步推进的策略——逐步改进汽车,直到实现完全自动化。制造商不断给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添加传感器和软件,以实现防撞、巡航控制、自动泊车等功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渐渐习惯让手脱离方向盘而不再犹豫。然而,要是有公司亮出“杀手级应用软件”,一切就会瞬间不同——苹果当年就靠iTunes颠覆了整个音乐行业。一旦有类似事件发生,自动驾驶汽车的游戏规则就会被迅速改写:一家公司独占鳌头,剩下的只能紧随其后,疲于奔命。

不管无人驾驶汽车看上去有多么不切实际,自动驾驶的概念已经存在了近80年。人们的最初想法是将道路自动化,而不是把汽车本身自动化。1939年,在纽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有数百万人参观了“未来世界”(Futurama)展馆。这是一个城市微缩模型,汽车在里面完全自动化行驶,在无线电波的引导下进出高速公路。通用汽车公司曾经预言,到1960年,自动化的高速公路将成为常态。这一理念在“二战”期间被搁置,又于1957年被重提。彼时,通用汽车公司与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合作设计了一条电磁高速公路。不过它一直停留在原型阶段,再没能往前跨出一步。在现实世界中,自动化公路太过昂贵,成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梦。在阿波罗太空计划早期,月球车最初被构想成一辆自动驾驶机动车。但是NASA最终否决了这个想法,表示应当由勇敢的宇航员来驾驶月球车。他们认为这点非常重要——既是公众宣传的需要,也是为了让宇航员感到是他们在掌握一切。后来,21世纪降临,“9·11”事件发生,伊拉克战争爆发。为了拯救士兵的生命,美国国会命令五角大楼研发无人驾驶交通工具。2004年,DARPA(在20世纪70年代为“人造人”夏凯提供资金赞助的那个美国军方机构)组织了穿越莫哈韦沙漠的120英里无人驾驶汽车大赛,优胜者可获100万美元奖金。DARPA超级挑战赛(DARPA Grand Challenge)不仅意在激励大学和企业研发团队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制,还想把发烧友都鼓动起来。这些人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发烧友一脉相传——当年正是那些人充分发挥创造力,推动了早期小型计算机的转型,从而催生了个人计算机。第一次挑战赛有15位选手参加,可惜所有的车都发生了碰撞、翻车、原地转圈或故障,没有一辆车跑过7英里。这次挑战赛之后,DARPA把奖金翻了一倍,变成了200万美元。一年之内,致力于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人数就超过了一千。这一问题能凝聚如此之多的人类智慧,不可谓不惊人。[在此插叙一件很有意思的事:2004年的挑战赛中有位名叫大卫·豪尔(David Hall)的参赛者,他原来的工作是制造用于家庭影院的重低音音箱。自那次败北后,他再也没有参加过比赛,而是转向开发激光雷达技术——该技术至今仍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用于测绘地形。]2005年,43名进入半决赛的选手在一条快速车道上进行了比赛(车道模拟了沙漠环境中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有23辆车至少跑完了第1圈。短短一年内,无人驾驶汽车竟然实现了这一巨大的飞跃。在最后穿越莫哈韦沙漠的决赛中,最终胜出的是一辆昵称为“斯坦利”的大众途锐自动驾驶汽车,它是由人工智能专家塞巴斯蒂安·特伦率领的一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团队制造的。特伦后来加入了谷歌,而谷歌也于2009年宣布了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特斯拉紧随其后,于2014年踏上自动化汽车研发之路。特斯拉已经拥有了半自动化的自动驾驶仪功能,并承诺将在未来造出完全自动化的电动汽车。此后,传统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将此事提上日程,引入越来越多的半自动化功能,并争相买断共享汽车服务。2017年,苹果在加利福尼亚申请了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许可,但是公司对苹果汽车“iCar”的进展仍然三缄其口,仿佛进入了静锥区。所有这一切共同铸就了我们所处的今天——一个充斥着原型机、诺言和广告的过渡时期。不过,这也使我们过早患上了对“真实驾驶体验”的怀旧病。

手机充上电了,精神也放松了,于是我走去旁听一个讨论。他们正在谈论无人驾驶汽车的重大问题之一:客户接受度。研讨会一开始,主持人先请听众们举手:有多少人愿意把孩子或老人托付给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举起的手稀稀落落——听众可都是业内人士呢!他们的回应,反映了公众的普遍看法:四分之三的美国人并不放心让孩子或老人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全球市场调研公司J. D. Power(君迪)的驾驶互动和人机界面研究执行总监克莉斯汀·科洛奇(Kristin Kolodge)在发言时说:“最终取决于情感上的信任。”她进一步解释道,研究表明,驾驶人对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提供的较低水平的自动化驾驶表现出“无比的兴奋”。但是,在完全自动化驾驶环境中,你该如何建立信任呢?研讨小组一致同意这事关如何让人们适应未来将要面对的事物,对术语进行统一和规范可能会有所帮助。例如,ADAS在不同品牌的车、同一品牌不同的型号的车上使用的名称都不一样(当然运行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就产生了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选项,科洛奇把它形容成“字母汤”。五花八门的名称和缩略语令人头晕目眩,一般人很难区分这些汽车究竟有什么不同。这辆车究竟有什么功能?开车的人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这其实十分重要,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甚至专门开设了一门教育课程,就叫“我的车会做什么”。研讨会的主持人表示,他在想这是不是一项心理上的挑战:一种失控的感觉。有没有可能改变它呢?来自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阿历克斯·爱泼斯坦(Alex Epstein)的发言,让我对连日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豁然开朗。他的观点是:要改变开车文化。“一直以来,人们在做汽车的市场推广时,都把汽车宣传成通往开阔大道的钥匙,既性感又时尚。如今,汽车的卖点应当强调其‘移动性’。而且,关于完全自动化会在哪一年实现,人们也被误导了。我们离真正拥有自动驾驶汽车还很远。汽车制造商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路得走。”研讨小组的一名成员从理论上说明,“Y世代”和“Z世代”的年轻驾驶人“不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对飙车怀有渴望。他们更愿意享受汽车上的娱乐信息系统”。调查研究表明,与在“婴儿潮”之前出生的人、“婴儿潮一代”和“X世代”相比,生于20世纪80年代及其后的“Y世代”和“Z世代”对自动驾驶汽车持更为开放的态度。也许,需要年轻人向老一辈展示他们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信任,从而促进这一变化的发生。无人驾驶汽车可能已经被“钩选”,但是,赢取人心和思想的挑战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已经下午五点钟了,我仍然没能坐上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这时,我收到了简的短信:你在哪儿?正要去Lixar休息室参加社交鸡尾酒会。什么?这儿像个会客厅。相信我,这是大会最佳休息处。Lixar公司的人显然不只是才华横溢的数据科学家,他们也是聪明睿智的市场英才。他们设置了这么一块毫无压力、舒适宜人的地方,让人得以躲开无休无止的宣讲,轻轻松松地吸引了一级制造商、新创公司和我所知道的二级和三级供应商。(没错,在漫长的下午即将结束时,他们的休息室已经成了一个免费酒吧。)简出现时,我们还在闲聊。不出意外,简遇到了熟人——上次参加活动时认识的一位Lixar员工。他们开始聊彼此的工作和孩子。这可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汽车大会,此刻却突然让人感觉这个圈子其实很小。当我谈到本书的构思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讨论起机器人将在多大程度上接管我们的生活,更准确地说,接管我们的工作。“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问。“学数学。”一个Lixar员工建议。简表示赞同。我呷了一口饮料,没有对他们指出,人工智能已经十分擅长数学了。并且,已经有一些人预言,今后,机器人不会再由人类设计和制造,届时机器人自己就有能力做这些事。汽车制造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留给人类来做呢?在我看来,有两件事似乎还没有被“机器人化”:幻想和抱负。虽然机器人能够思考,但是迄今为止它们还不会做梦。我此刻正在和简还有Lixar员工一起做的事情,是如此独一无二。创意的交换和关系的建立,这只有人类才能做到。正因如此,Lixar才设立这样一个休息室,供人们相互结识。这种做法能孵化出绝佳的创意,就像当初那场鸡尾酒会促成了尤尼梅特的发明。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也是被雅达利的游戏和家酿计算机俱乐部里的“乌合之众”(一群嬉皮士发烧友)激发了灵感,才有了后来那一切。一个为英特尔公司工作的家伙,被要求给便携计算器制造芯片,最后剑走偏锋,设计出了开启台式计算机时代的东西。这种种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人类善于整合概念,也敢于梦想。而任何一个机器人专家或人工智能科学家都无法将之自动化。这场社交派对结束时,夜已经深了。我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首航。

会议第二日,我一早就出发了。当绝大多数与会者还在梦中回味前一晚的鸡尾酒时,我已抵达会场。我盼望着驱车奔向未来。Perrone Robotics(佩龙机器人公司)的人员(是的,全部人员)刚刚把自动驾驶测试轨道准备好。这会儿只有两个穿西装的人正一边聊天一边等待。我问一个技术人员,我能不能和那两个人一起,并加了一句“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人与机器人关系的书”。“嗯?什么是机器人?”他问,“其实洗碗机就是机器人,只是我们不那么想而已,以后人们也不会把自动驾驶汽车当成机器人。”他说得没错,关于“什么是机器人”的争论正变得越来越激烈。机器人专家不愿意把一台厨房家电说成是机器人,除非它由人工智能驱动,与厨房里的其他系统相连,并且能自己从饭桌边走到厨房料理台,还能自己收拾脏盘子。汽车终于就位了。“只要再等几分钟,我们就能上车了,女士。”一个戴着棒球帽的大胡子男人对我说。他那种南方人特有的礼貌令我甚觉愉快。他给我解释,这辆无人驾驶汽车是一辆林肯大陆MK2混动型车,配有价值6万美元的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这辆车的绰号叫“麦克斯”(Max),从弗吉尼亚一路开到了密歇根。美国只有很少的几个州允许自动驾驶汽车自由上路,弗吉尼亚州是其中之一。在密歇根州,它只能在测试跑道上行驶,还得有一名司机坐在驾驶座上。加利福尼亚和其他三个州设立了专门的“无人驾驶执照”,但这个执照特别难拿。其余各州的规定则五花八门,宛如一锅杂烩。不过,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了。美国参议院刚刚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统一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法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麦克斯随时向我们报告它的动态。“您好!我叫麦克斯。我正在预检。”过了一会儿,它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预检结束,一切正常。”于是,我们出发了。在我们的行进道路上停着一辆小货车,这是预先设置的障碍物。麦克斯告诉我们:“我正在减速,前方有物体。”它打开方向灯,转向,绕过了那辆小货车。一位穿白衬衫、打领带的年轻人走到麦克斯前面,装出很惊慌的样子。麦克斯刹车。司机咯咯笑起来:“我们公司的实习生。”实习生微笑着挥了挥手。他显然很有信心,相信麦克斯不会冲过去把他撞倒。麦克斯行驶了一个“8”字形。整个行驶过程很流畅,尽管比较缓慢。方向盘自己会转动,司机要是想控制汽车,握住方向盘就可以。15分钟后,我们回到了停车场,那儿已经有另一拨人在等着兜风了。能乘坐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这些业内人士和我一样兴奋激动。他们对无人驾驶的新奇劲儿也还没过去。平生第一次坐在一个机器人的肚子里转了一圈,我有一种特别隆重的感觉。我会把它添到我的“科技新接触”清单里去的,就和我第一次用上个人计算机、第一次发送电子邮件一样。尽管我自己乘坐机器人汽车的梦想实现了,但通往自动化之路看上去依然迷雾重重。本次会议让我在许多问题上得到了相互矛盾的答案,比如:无人驾驶汽车能拯救很多人的生命,为什么我们还是无法对之产生信任呢?在这次大会上,“我们在拯救生命”一直是热点谈资。我对此满怀信心。就算技术本身并不完善,自动驾驶汽车也不可能比真人司机更糟糕。然而,事实是,哪怕是最先进的技术,都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完美、百分百及时。那么,考虑到人类设置的安全准线是如此之低,什么样的安全才“足够安全”呢?有些分析专家认为,汽车制造商可以向航空业学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航空业的安全性有了大幅提升,尽管害怕坐飞机迄今仍是人类最普遍的恐惧症之一。这样一来,底线就是要把标准设置得极高。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是这样解释这个挑战的:……让一个机器学习系统做到99%正确,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让它做到99.9999%正确,就是极其困难的了。然而,后者恰恰是它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你能从每年的机器视觉竞赛中看到这一点:计算机在比赛中超过99%的时间里,都能正确地辨识物体,比如认出一条狗,但偶尔也会把它当成一个盆栽。而在时速70英里的情况下,犯这样的错误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是能帮助人们减轻对完全自动化的紧张感,还是会导致更多的车祸(人们忘记了他们的汽车还不是自动驾驶汽车)?一级制造商爱说的一句话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能缓解我们的压力,让我们不再对“汽车能做的事越来越多”的想法感到紧张,直到最后我们能舒适自在地让手完全离开方向盘。不仅如此,这个系统还能让人类保持对驾驶的参与感,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身体上。这也能督促我们把驾驶技术保持在高水平上,以便在某些危险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很有意义,不是吗?不要这么快点头。有一些公司(比如谷歌)相信,直接迈上第五级(完全自动化、无踏板、无方向盘)更有意义,从长期来看也更安全。他们的理由是,哪怕脱离驾驶行为只有一小会儿,也意味着驾驶人回到驾驶状态会有一定难度。与在司机打盹或被电影吸引住的时候向他发出警告相比,直接让汽车全程接管、全盘负责要安全得多。忘记那些小步骤,直接投身完全自动化吧!哪一方会是最后的赢家,目前尚无定论。

共享汽车能大大缓解交通堵塞,但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共享。很难想象,大多数车主愿意放弃随时随地开车上路的便捷。如果共享经济取代了私人所有,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适应没有驾驶员的汽车,还会变成没有车的驾驶员(我们将成为高速路上的搭车者)。这种变化意味着汽车需要更多的传感器、谷歌地图和自动泊车系统,而我们得出让一部分便利性,不能再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了。

汽车制造业三巨头都参加了这次大会,新的三巨头却都没有参加。这次大会有超过三千人出席,分别来自IBM、爱立信、英特尔、美国汽车制造业三巨头、保时捷、大众,以及共享汽车行业的龙头老大。可是谷歌、特斯拉和苹果在哪儿呢?他们很可能正在硅谷的家中,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秘密研制将颠覆整个行业的无人驾驶汽车。当然,也许是我对他们的缺席有点过度解读了。或许,我们熟知并信任的那些汽车品牌没有一个能撑过无人驾驶革命。如果汽车真的变成了有轮子的人工智能,如果共享经济真的会导致私人不再拥有汽车(除了极少数人之外),人们对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品牌忠诚度也会随之消失。《傲骨贤妻》第7季第7集:《驱动》(Driven)(2015年11月16日)这是一部讲述律师行业恋爱故事的电视连续剧,有一集利用了一辆功能失常的无人驾驶汽车制造戏剧效果。这集讲述了一起由严重交通事故导致的诉讼。自然不是无人驾驶汽车的过错——某个邪恶的软件开发员破解了它,让它闯红灯。显然,这化用了在蜿蜒山路上破坏敌人刹车的经典场面。尽管情节还算新奇,但对汽车动手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窃车贼用热线启动汽车的计算机系统,进入汽车,并把车开走。这早已是惯用伎俩。而破解无人驾驶汽车则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远程让它听从你的命令,根本无须真人掌握方向盘。有些人工智能正致力于为联网的汽车提供反黑客保护,IBM的沃森即是其中一员。另一方面,汽车制造商也懂得一些科技公司不懂的东西,也就是如何制造汽车。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说,汽车可不是装着轮子的洗衣机那么简单。那么,最终可能形成的局面是,汽车制造商将与新创公司联手,甚至与谷歌联手。实际上已经有报道称,谷歌有可能抛弃它自己弄出来的那一团傻乎乎的谷歌汽车,转而向一级供货商提供自动驾驶软件技术包。随着出生于“婴儿潮”前期和中期的人与“X世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对“开阔大道”所表达的嬉皮士自由风的情结也会渐渐淡去,这也给了“Y世代”和“Z世代”松开方向盘、解放自己的机会。这种世代的更替是很重要的,无论科技进步如何让人惊奇,无论城市建设、管理者和保险公司做的准备工作多么完善,最终仍需要人们敞开怀抱接纳无人驾驶汽车和与之相关的一切:共享车取代私家车,电动车取代汽油车,数据联网的车辆共同构成一个蜂窝状的“博格”,从而每辆车都能向在路上行驶着的任何车辆学习。汽车将不再是时髦性感的自由之象征。它们将成为“共享出行解决方案”,更侧重于提供服务而不是产品,更数字化而非机械化。汽车制造商将如何引导人们建立对完全自动化驾驶的信任感呢?这个问题迄今尚未有答案,但是,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从罗伯特·弗罗斯特那儿借来的),“未来”似乎正在拐角处等着我们,但事实上,在我们能真正丢开方向盘去睡大觉之前,还有很漫长的模拟之路要赶。2020年东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东京已经宣布,想要在奥运会开幕时成为一个“完全自动化”的城市。该市正在改造其数字化基础设施,以便每辆自动驾驶汽车都能持续获得路况的更新,包括道路上自行车和行人的情况。为了应对奥运会带来的巨大人流量,无人驾驶班车也将投入服务。如果一切顺利,在奥运会期间,无人驾驶汽车能加快自动驾驶汽车融入日常生活的进程。还有哪个国家能比日本这样一个热爱机器人的国度(铁臂阿童木的老家)更适合做领头羊呢?第六章唤醒你的屋子2030很快,从鞋子到汤罐头盒,大多数产品都会带有一点朦胧的智慧。——凯文·凯利(Kevin Kelly),《连线》杂志主编

我们可以推测一番,从现在开始的12年之后,我们与机器人厨师、门萨级智能冰箱、虚拟佣人、有读心术的购物应用程序,以及严苛的温控器一起生活会是什么情形。但在此之前,还是和我一起乘上时光倒流机,回到过去看一眼,了解一下在一个淳朴得多的年代里,“家”会是什么样子:1923年。

在我写下这些内容时,世界上已有超过30亿台的联网设备(因而潜在地连接了你、我和其他人)。多亏了我们对社交媒体的沉迷,这些设备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的推文、文本、帖子、YouTube视频、Instagram上的照片,以及对日常生活细枝末节的分享,都在持续不断地向人工智能灌输关于我们的一切。我们已经有了像Siri、Alexa和Google Home这样的智能助理。12年后,我们会拥有大量诸如此类的人工智能。自从《唐顿庄园》的时代过去以后,再也不曾有过那么多助手协助我们起床、就餐、穿衣打扮,为我们提供娱乐,照顾我们,全方位地宠爱我们。但是,物联网助理并不会像那些厨师、服务生、仆从和管家那样对我们行屈膝礼、鞠躬,或者在背后飞短流长。它们小心谨慎,毫无怨言,辛勤工作,24小时不眠不休;它们永远不会偷走金银细软、与司机私奔、吓唬马匹,或者在配餐间勾引我们。当然,除非我们想要它们这么做。只要往任何东西上添加一丁点人工智能,你就能“唤醒”它。物联网已经把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智能化了,如电灯、温控器、安全警报器以及某些家用电器。智能药瓶能按照正确的服药次数和剂量分配药品,还会给你的成年子女发短信,告诉他们你已经按时服药了,请他们放心。智能发梳会对你头发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对你的美容美发习惯提出修改建议。无线联网的情趣玩具会按照你最喜欢的歌曲或你情人声音的节奏振动,而双人共享的智能玩具也能让异地情侣相互刺激。这听起来实在令人血脉偾张,只要你不介意同时操控情趣玩具、智能手机和情人(或你自己),更别说分享有关你床上表现的数据了。所有这些,物联网立马就能为你办到。但是,一个东西变得智能,并不意味着它就不会犯傻。比如说,你可以买一把智能叉子,让它嘲笑你的肥胖,好让你吃得慢一点,吸收的卡路里少一点。“在您的取食速度超过消化速度时,发出温和的健康提醒。”——这是我从它的营销广告页上摘下的句子。现在已经出现了智能跑鞋、便当盒、饮料罐、慢炖锅、快煮锅、压力锅、镜子,还有蜡烛。我之所以知道智能蜡烛,是因为我曾经想对物联网“试试水”,就买了一根。它能有节奏地跳动、频闪、快闪,模拟真实的烛光,还能变化七彩颜色。这些都是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操控的。它的售价只有29美元,很值!你家里的物联网也会连接到更大的物联网,公共交通、排污系统、高速公路、机场、新闻频道、社交媒体、学校、托儿所、工作场所等,不一而足。物联网会不断扩大,使你的智能物品与你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每个人和他们拥有的智能物品相连。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物品发的一封数字连锁信。同时有这么多不同的数字代理在你家里工作,如何才能让它们各司其职,好好做事呢?你可以给不同的工作事项指定名称或让它们自行梳理、安排妥当。或者,你还可以搞来一个小型机器人,把它当作中央集中控制器(HUB),让它坐在你的案头,成为单一的联络点,这样还可以让你家中的人工智能具备一张仿真人脸。2018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就出现了几种台式HUB,它们都被做成可爱的小火箭形状,隐隐地让人想起《南方公园》里的那些小孩。就个人而言,我更想要一个主代理,负责管理那些次级代理,用柔和、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指挥它们,并且偶尔给我唱一曲《雷霆之路》。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召唤一声“波士(Boss)!”,我的意愿就会得到执行。《电器小英雄》(The Brave Little Toaster,1987年)我和罗恩给我们的车起名叫“弗瑞茨”,给船起名叫“莫娜”。如果你跟我一样,曾经给一辆汽车或一艘船起名字,或是把一台洗衣机当成一个人,或是像小孩一样跟餐具刀叉玩“过家家”,你就是在给非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类的特征。人类在这方面的倾向十分强烈。举个例子,波士顿动力公司在YouTube上发布过一段视频,视频里他们让一个人去踢翻一个大狗造型的军用机器人,以显示机器人的稳定性。然而,这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该公司对机器人很残酷。动画片一直都在把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想想《幻想曲》(Fantasia)中的“魔法师学徒”一节里,米老鼠施咒语让拖把和水桶自己打扫房间的场面,或是在《美女与野兽》中烛台、时钟、茶壶和家具唱歌跳舞的情景吧。我平生最喜欢的非生物动画角色就是《电器小英雄》里的那些家用电器。只要主人的视线一离开,它们立马就活了。这一手法在《玩具总动员》(1995年)里也得到了运用。《电器小英雄》改编自作家托马斯·迪什(Thomas Disch)于1980年发表的小说《电器小英雄:小家电的睡前故事》,讲述了一群小型家用电器的夜间冒险故事。这则故事表明,我们拥有的物品能意识到我们的存在,而且它们也有个性、情绪,甚至道德准则。离物联网到来还有十多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好心的(但一点也不亮)台灯、一条善解人意的电热毯、一只满嘴俏皮话的收音机,以及一台坏脾气的真空吸尘器,在一个勇敢的烤面包机的带领下穿越荒野去寻找那个曾经和它们一起玩的男孩。(如果你想知道它们是如何为自己提供动力的,那告诉你:它们在身后拖着一块应急用的车载蓄电池,在树林里兜兜转转。这儿就别讲究那么多了,毕竟只是一部儿童电影。)电影的亮点之一,是一台精神失常的空调,说话的声音特像杰克·尼科尔森在电影《闪灵》里饰演的角色,它在得了幽闭症之后变得狂暴易怒。还有一个选择,就是下载一个IFTTT配方,设置一条因果链式反应,用于管理日常生活的每一分钟。例如,当你的手机叫醒你的时候,咖啡机就会启动,淋浴间开始预热到你喜欢的温度,智能电视机开始播放你最喜欢的网站和YouTube频道,电子邮件也准备好供你阅读处理。你以这种方式度过一天,直到你回到家中,真空吸尘机器人会给你奉上一杯湿脏马天尼,顺便做些打扫,并在夜间负责整个屋子的安全巡逻。你还能使用IFTTT配方把你的智能物品统统连接在一起,但是,要把你的生活完全接入网络,既费时又费事。不过,到2030年,这一切会自动实现,就是说,每次你买一件新的智能物品,它就会自动联网。而且到那时候,估计每样东西都将是智能的了。

“物联网”这个词一直让我有点感觉怪怪的,如此庞大的网络,竟然只用这么一个直白浅显的名称,简直是个讽刺,就像对着奥兹国“伟大而全能的巫师”亲昵地叫声“小奥兹儿”(Ozzy)一样。我上网搜索究竟是谁杜撰的这个词,顺着谷歌的指引找到了凯文·阿什顿。他在1999年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了“物联网”,那时他还在宝洁公司工作(现在他在麻省理工)。当时阿什顿很想找到一个吸引眼球的词来描述这个由不同网络交联互通形成的网络,它能从互联网上不断扩大的数据池中获取富有智慧的洞见。阿什顿在2009年的时候这样解释物联网:“我们需要赋予计算机更强大的能力,让它们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收集信息,这样它们就能随心所欲地观看、聆听和嗅闻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真人能查看如此之多的信息,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人工智能去做这件事呢?你家里的智能物品能意识到你的存在。它们了解你的日常活动、饮食口味和生活习惯;它们也知道你最喜欢的歌曲是什么,你喜欢睡在凉爽还是温暖的房间里,还有你的医疗状况以及健身计划——是什么让你成为你?是你自己。如果你日常通勤的行车路线有阻碍,你的代理会向你发出警示,并推荐一条替换路线。如果地铁运营发生延误,它会让你早点儿起床。如果你的航班停飞了,它会为你订下一趟航班,并允许你一直睡到该起的时候。你的智能设备也会持续不断地向你推销东西,它们收集的关于你的数据会被分享给市场营销人员。这意味着,你家的温控器会温柔地向你兜售……比如说……毛衣?或者,当它注意到你开始火气上升时,建议你……度个假?诸如此类。物联网设备会对你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如果你说:“我需要牛奶、面包和果汁。”它知道你指的是哪个品牌的低脂牛奶、高纤维面包和石榴汁。购物也会变得十分容易,你只需召唤你的物联网代理,嘱咐它一遍你需要的东西,随后你的冰箱会完成剩下的所有工作。这些,会让生活变得更容易、更轻松,更符合你的个人品位,用物联网行业最喜欢的形容词来说,也就是“更智能”。但是,正如网络安全专家警告的那样,它也可能向黑客敞开你家的大门。黑客能在凌晨2点打开你家里的灯,或者搞音乐轰炸,仅仅为了找乐子。他们甚至能摸清你家什么时候没有人,从而轻易地潜入你家。

不过,还是让我们乘上时光机回到2018年吧。为了搜寻有关物联网和家用机器人最新、最轰动的新闻,我参观了加拿大全国家居展。在展会上,我能看到一点创新成果,但没有得到太多惊喜。在由一些大型电子产品商场赞助的智能家居展上,最智能的东西是一台高端咖啡机(价值4000美元),它能在大型晚宴上按照每个人的口味调配卡布奇诺或意式浓缩(每次打出一杯)。还有一台安装了传感器和摄像头的智能冰箱,它能扫描冰箱里的物品,对我们消耗食物的数量和速度进行分析,并在食品即将耗尽时发出提示。当食品的存量不足时,它要么把这些物品添加到你的购物清单上,要么自动下单为你订购。下单的商店是之前选择好的百货连锁店,这样你只要在下班回家时顺路从店里取走已经准备好的东西就行。我在展会上对销售代表说,把我的冰箱和手机与Zehrs联通的想法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策划好的阴谋,存心不让我顺着街道走到个体小杂货店去购买更便宜、更新鲜的本地水果和蔬菜。销售代表向我保证,最终冰箱能往任何地方下订单——小杂货店、在线百货仓库或菜市场都可以。智能冰箱的互动触摸屏同时也是一块数字白板,家人可以用手指在上面写留言,仿佛一块物联网版的磁力即时贴。这些都让人很难不爱上这台冰箱,尽管我们对黑客问题仍心存一丝疑虑。但是,黑客又能拿它干什么坏事呢?把我的无乳糖低脂牛奶偷换成稀奶油,把油菜薹偷换成巧克力,蓄意破坏我的减肥大计?除了恶作剧,一个黑客还会有什么动机要把我的食物搞得乱七八糟呢?当然,任何人,包括我在内,都可能被藏身于网络上阴暗角落里的反社会人渣盗取脸书账号,他们会把信息搞得乌七八糟。我们知道,有时候一个黑客追求的只是自我炫耀的权利。展会结束时,智能冰箱高达7000美元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无论是出于健康还是财务上的考量,我们都宁愿自己步行去就近的商店购买4美元一件的商品。将来,智能家电的成本毫无疑问会下降,而它们的功能(包括防黑客入侵的安全特性)会得到提升。更有甚者,智能冰箱最终能跟厨房里的其他电器对话,比如与智能烤箱和洗碗机交谈。这不禁让人想起华纳兄弟卡通片里的牧羊犬和郊狼在上下班打卡时互致问候的情形:冰箱:山姆,今晚吃什么?烤箱:莫斯伍德素食餐厅菜谱上的豆腐馅饺子。今天晚上会有客人来。嘿,芝麻酱还有多少?冰箱:(转动它柜顶上的内置摄像头,并在YouTube上查询饺子的做法)只剩下四分之一杯了。可是菜谱上讲需要半杯——最好给Zehrs发个提醒!烤箱随后给洗碗机发了一条提示:泽尔达,准备好,有大任务!今天晚上按计划有晚餐派对。到2030年,智能冰箱应当不仅可以跟厨房里的其他电器沟通,还能与无线联网橱柜里的智能包装盒、罐子和罐头交流。水果和蔬菜也会贴上智能芯片标签,或者装在带有智能芯片的包装物里。当新鲜食物和剩菜接近最佳食用期限时,冰箱会向我们通报。在那些让人感到绝望的时刻,比如你下班回到家,在冰箱里翻来翻去,不知道该弄点什么吃的时候,冰箱总能做你的坚强后盾:你:孩子们想吃辣的,但是他们7点钟就要去上游泳课,能赶得及吗?冰箱:(在我想象中,它说话的声音带有哈尔那种令人宽慰的美国中大西洋地区口音)当然可以。我们有豆子、番茄酱和酸奶油。不过,哎呀,亲爱的,我们的香菜用完了。需要我赶紧下单,让他们派无人机送来吗?波士:(插入讨论,让冰箱言归正传)打住!冰箱,我们今晚还是简单一点吧。没香菜也能行。冰箱:(冷淡地)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你:(松了口气)谢谢哦,波士。

显然,冰箱还肩负另一项重任,就是帮主人控制体重。冰箱能进入卡路里计量通用数据库,在你达到当日最大卡路里摄入量时,它就会提示你。也许,它还能帮助你改掉一两个坏习惯。(“泰里,你又想弄点儿蓝纹奶酪犒劳自己一下啦?”)嗯,它可能很烦人、很讨厌、叫人内疚,还会破坏你的个人决定,但是,它真的比今天的健康跟踪智能手环还要糟糕吗?你的智能冰箱也可以是一个聪明的朋友。毕竟,当社交机器人看上去过于接近真人的时候,我们还有堕入“恐怖谷效应”的风险。(对于今天极度真实的伴侣机器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大问题。在本书第八章中,我们还会进一步讨论。)而一台智能冰箱却可以在厨房餐桌上提供一点茶水(或者更烈一点的东西)和同情,只需使用它的声音,并且充足地供应安慰食物(comfort foods)。现代化就餐,以人工智能的方式让人工智能找个菜谱并不高深复杂,但创作一份菜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你很可能会把面粉、大蒜、稀奶油和啤酒搅在一起,再把这一坨黏糊糊的东西统统丢进烤箱。2015年,一位程序员训练了一个名为“机器人膳食大师”(Robo-Meal Master)的人工智能:先让它搜索了一个包含16万份菜谱的数据库,然后要求它自己创制一份菜谱。这份菜谱并不是基于厨房烹饪学,而是基于菜谱中每个单词的使用频率以及单词组合方式制作的。最终得到的菜品里包括一道“鸡肉豆松饼”,这简直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混合物。其配料主要包括了“鲜柠檬汁、胡椒(或面团)、去皮大蒜瓣,以及剁碎的啤酒”,而这团怪物在食用时应当搭配“鲜奶油沫蜂蜜”。不过,你不必害怕!IBM正在与《好胃口》(Bon Appétit)杂志的真人专家一起训练“大厨沃森”(Chef Watson),让它能创造激动人心的新菜单。你可以上网搜索,看看它已经完成了哪些杰作。最后一点,智能冰箱能和一些购物应用程序相连。这些应用程序(比如“预期送货”)在2018年还处于原型阶段,而到了2030年,它们可能就会十分普遍。正是在这些方面,事情真正变得诡异起来——如果现在还不够诡异的话。

到2030年,零售商会抢在我们自己之前就知晓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还没来得及开口提要求,货品就已经发给了我们。这都是在数以万亿计的数据点基础上实现的,这些数据包括“过往订单、产品搜索心愿单、购物车内容、退货情况,甚至还包括互联网用户的光标在一件物品上停留了多久”。如果你保留收到的物品,你的账户会被扣除相应的款项;如果你不想要,让无人机把它们送回就可以了。不难看出,“预期送货”会如何改变家庭生活。也不难理解,它或许会拓展到对家居的维护保养进行前瞻。差不多快要发生下水道阻塞了吧?一名水暖工会适时现身,疏通下水道,令脏水溢出这样的事根本不会有机会发生。牛奶和清洁剂这样的日用品快要耗尽了吧?杂货店会用无人机给你送货上门。你根本不需要购物,连网购也成了过时之举。数据驱动的系统会观察我们的消费行为并及时了解到我们的库存什么时候会用完,让库存供应从行动式变为反应式。而且,“预期送货”还会让你收到之前从来没有买过的商品,因为它采用的算法包括“如果你喜欢这件,你也会喜欢那件”。这么说吧,如果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你买了一箱清洁剂、一双跑步鞋和一支鲜艳的红色唇膏,算法会梳理这些数据,并领悟到你可能还会想要一双长筒袜、一个防过敏的枕头和一套由东京某位当红的新人设计师设计的餐具。于是,在你反应过来之前,这些物品就已经被送到了你手上。它们来自一个中央集中控制器,其本职工作就是监控你的购买习惯并预测你的购物打算。尽管要放弃个人隐私,但是我们能收获惊喜与快乐,总有特别为我们挑选的东西在门外等着我们。有多少人能抵挡新东西的诱惑呢?“预期送货”给人的感觉是,你清单上的每个愿望都能成真,包括那些你本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你的智能冰箱也会偶尔往杂货店的每周订购清单上添上一笔:一件物品或者一份款待,尽管你自己并未期望。这些是你的数据信息体现的我们人类会觉得好吃和/或讨人喜欢的东西。智能冰箱也会定期与智能商店联系,获得免费的产品小样。免费的东西谁不喜欢呢,特别是连算法都知道这是你会爱上的东西。

伦巴和它的众多竞争对手在需要打扫的房间之间转来转去,还和猫一起拍视频,这已经有超过15年的历史了。尽管如此,进入美国家庭的其他类型移动机器人仍不算太多。工作原理跟扫地机器人很接近的机器人割草机也没能火起来,特别是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它是由瑞典的富世华公司于1995年发明的)。机器人割草机形如巨大的甲壳虫,在大片绿地上爬来爬去。它们要克服坡地(有些机器人割草机连坡度平缓的小山包都对付不了),要对付长得很高的草(有些机器人割草机会被缠住,就像普通的割草机一样),还要应对天气的困扰(大部分机器人割草机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回来避雨)。一些型号的机器人割草机能躲开散落在草坪上的玩具和小物件,另一些则会迫不及待地把它们嚼碎吞掉。至于狗屎……唔,机器人还不懂割草时应该绕开它们。曾经有人提到过,他的割草机把狗屎均匀地抹成了一大片。(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好说。)而且,即使是型号最高级的机器人也不懂如何给草坪修边,所以最后你还是得抓着一把修边机绕着树、灌木丛和割草机修出的边缘忙上一通。你恐怕还得站在一旁监督它干活,因为机器人割草机不是那种可以放任不管的机器人——只要把它设置好,就可以放心地把活扔给它,自己去小酒馆喝上一杯。总之,它仍然需要人类的劳动付出(我不由得想起过去,在清洁女工上门前,我经常得自己先把屋子打扫一番)。鉴于这一点,2000~4000美元的价格在人们眼中就成了奢侈品的标志。正如一位买家在YouTube上评论的那样,她买机器人割草机的价钱,够她连续好几年雇真人上门修剪草坪了。另外我们还应该从美学角度考虑一下:机器人割草是自由散漫的,没法割成笔直的一排,而我们人类中喜欢整齐划一风格的挑剔鬼可是不少。况且,用这个价格你能给自己买一台很不错的远程呈现机器人了。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

提到挑剔,我真想说:如果有办法让我不用再清理卫生间,我会高兴死的!我家房子南边有一块沿湖沙滩,那儿有一个机器人化的卫生间,会在使用者离开之后自行完成清洁。它在那儿已经有好几年了。(它会温和地吓唬来如厕的人,警告他们抓紧时间,得在20分钟内离开,不然它会召唤负责人。)它看上去相当“硬屁股”(hard-ass),我能预见到,在家中安装这样的厕所会大有益处。对于机器人来说,清理废物是它们非常重要的任务。想想猫砂盆吧!你花上600美元,就能给猫咪弄一个豆荚状太空时代风格的猫砂盆,形似《2001:太空漫游》里的太空舱。不过,这种自洁式猫砂盆并不能完全解放你的双手。它会把废砂倒入一个(应该是)防臭的隔离区,过一段时间,它会用指示灯低调地通知你,该把它清空了。听上去跟我现在为艾可做的事差别不大,但艾可的傻瓜式砂盆只要40美元。我不明白,如果人们能把一个真人送到月亮上去,为什么不能直接把猫的粪便发送到平行宇宙里去,或者直接让它分解掉呢?智能猫砂盆还有一个内嵌夜灯,这样年寿已高的猫在夜间也能顺利上厕所。这点我也不太能理解,难道上了年纪的猫在夜里就看不见东西了?不过,对人类而言,机器人化的马桶还是挺不错的。这种马桶偶尔也被称为“聪明”或“智能”马桶,虽然我没见过它有无线上网功能。毕竟,有谁会愿意跟别人分享他们上厕所的习惯呢?何况,这要跟谁分享呢?不过它真的很酷。这种马桶让你完全不必动手:只要你一走近,马桶盖就会抬起来(如果你是男的,马桶坐圈也会一并抬起来),宛如有个幽灵般的卫生间助理在侧,伸手帮你掀起马桶盖。马桶坐垫会自动升温到你觉得舒适的温度。马桶内部还设有可伸缩的洗浴器和干燥器,无须卫生纸即可帮你清洁臀部,然后自动冲走脏物、自动清洁、自动杀菌和除臭。你再也不需要亲手触碰或擦干净屁股了!不过,4000美元的价格,让它和机器人除草机一样,成了喜欢尝鲜的人才会购买的玩意儿。对人类来说很简单的日常杂务,对机器人来说极其困难。反之,对人类来说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机器人来说大都很容易。进行高级别国际象棋比赛、制订多样化的投资方案、诊断疑难杂症、为困扰人类数学家终生的数学难题寻找答案——所有这些,一个水平中庸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花个一天半天就能办到。收拾屋子对一个机器人来说可就没那么轻松了。把脏衣服收集起来并分类清洗,收拾餐盘,在你十多岁的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凌晨2点热了汉堡之后把乱七八糟的厨房收拾干净,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机器人能力所及的范围,至少迄今为止仍然如此。一个能搞家庭卫生的机器人,需要从视觉上感知物品并对它们进行决断:这是一小块地毯还是一件衬衣?是干净的还是脏的?该拿去洗还是挂起来?用热水洗还是用冷水洗?可以稍后再洗还是应当立即洗掉?需要进行预处理吗?机器人的手还要足够灵巧,才能把不同尺寸和重量的东西拿起来而不至于捏碎它们,这对机器人的判断力也有要求。这不单单是运算性能的问题(多亏了摩尔定律,计算机的运算性能已经很强大了),还是一项把计算机智能和机械工程结合起来的挑战。IBM的沃森现在还是一个非实体人工智能,即使它是一个人形实体机器人,它成功拿起一只咖啡杯也要比它在《危险边缘》每日双倍奖金比赛中横扫全场困难得多。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物体,迄今仍是一项挑战,安全也是。个人机器人必须能感知家里真人或宠物的存在,如我们在第四章里描绘的那样,这正是我们要让人工智能爬梳社交网络上数以百万计的范例,训练它们识别人脸、动物、物品和环境的原因之一。Kindred是一家正致力于攻克家用移动机器人面临的挑战的公司。该公司在加拿大卑诗省温哥华市注册成立,后被谷歌收购。它一直被人称为“隐形的初创公司”,除了那些玄而又玄的概念化内容之外,这家公司不愿对任何人吐露他们打算如何一举瓦解家用机器人世界(包括我本人在内,哪怕我主动提出请它的员工吃午饭也不灵光)。对于像我这样渴望拥有一台实体机器人(而不是非实体的虚拟代理)的人来说,该公司可能真的会带来一个大惊喜。据传,Kindred要开发一款机器人,它能跟踪和观察你在日常事务中的表现,例如你如何清理厨房、清洗衣物、烹饪饭菜等,并学习如何照搬你的动作。这意味着你可以把这些杂务统统丢给机器人,自己尽管去放松娱乐,比如放心大胆地追看《西部世界》(只是你得小心点,别让你的机器人看见)。

移动机器人需要具有怎样的意识呢?我们有意识地避免赋予它们真正的意识,将其智能保持在一定水平,能执行单独一套清晰明确的任务就行。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应当只专注于在路上跑,而烹饪机器人的活动范围应被局限在厨房里,它们不会对其他任何事情产生想法。你肯定不会希望这些机器人突然产生移居法国学习绘画的冲动。然而我又很好奇,没有真正的意识,这些机器人如何感知我们的存在呢?又怎么能恰当地回应我们的感受呢?宠物是能做到的,机器为什么就不能?毕竟,它们会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也许,你会更希望自己的机器人能像《杰森一家》里的罗西一样。罗西的主要任务是做饭和打扫卫生,但是它也懂得如何对付一个哭闹不休的小屁孩,亦能处理面条煮过头引发的抱怨,或者应对人类情绪毫无理由的爆发——无论是悲伤、愉快、难过,还是愤怒或紧张(人类经常会在饭桌上产生这样的情绪)。鉴于我们本来就有将机器人和其他机器人格化的倾向,我希望我的罗西知道如何对我的脾气做出反应,就像对我的命令做出反应一样。并且,它在清洗衣物的时候,绝对不能(哪怕只是偶尔一次)把正在打呼噜的艾可铲起来丢进烘干机。

有一款机器人颇具潜力,它就是巴克斯特(Baxter)。巴克斯特是作业机器人,有望取代“独立作业”的单机机器人——那些目前遍布工厂的尤尼梅特的子子孙孙。巴克斯特是工业机器人,而非家用机器人。它的出品人Rethink Robots是罗德尼·布鲁克斯开创的另外一家公司。巴克斯特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有富于表情的面部图像,长着一双眼睛,能让你知道它是否已经注意到了你,这解决了机器人意识不到有人类进入其打击范围的问题。它的价格不像一般的工作机器人那么昂贵,只有2.2万美元左右,而一台标准的工业机器人的价格高达10万美元。你可以移动它的胳膊,通过示范(而不是更换代码)教给它做需要做的事,这更像人类通过不断重复某些动作开发肌肉记忆的过程。目前巴克斯特被应用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工厂,这些工厂实力不够,无法让整个车间布满工业机器人。但是,只要价格降下来,巴克斯特或许会是承担家务的不二之选。

搭乘无人驾驶汽车2025我们断定这就是一个人工智能方面的事。我们要做的,只是给汽车装上计算机,安上合适的眼睛和耳朵,让它聪明起来。——塞巴斯蒂安·特伦,科学家在一辆停着的老汽车里,我发现了宇宙的钥匙。——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摇滚歌星

我订了上午9点整的车。8点59分59秒,我看到一辆2025年最新款白色沃尔沃出现在家门口。

让我们暂时告别2025年一路奔向新泽西的我和罗恩,将时钟倒转七年,回到2018年。在这一年,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自动驾驶汽车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人们给新款汽车添加越来越多的驾驶辅助功能,我们对完全自动化驾驶汽车也有了些概念。然而,绝大多数人从未真正乘坐过(甚至从未真正看到过)无人驾驶汽车。这些汽车迟迟不肯登场,仿佛有史以来最缓慢的一次创新变革。然而,最大的障碍或许并不在技术、法律或保险方面,最大的拦路虎也许正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汽车并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它们还能充当办公室、厨房和开派对的房间。它们既是忏悔室,又是调情秘所。它们是私人空间,就跟车主的家一样,是极为个人化的空间。它们是垃圾桶,看看大多数通勤族的汽车后座就明白了。它还是逃跑工具,无论是从妒火中烧的情人还是喋喋不休的父母身边溜走,抑或是逃离犯罪现场,都得仰仗它。它还会载着一个在车用婴儿座椅里哭闹不休的婴儿,凌晨两点钟绕着社区兜圈子,驾驶座上坐着一位疲惫不堪的父亲或母亲。你试着回想一下斯普林斯汀的歌《生来奔跑》(Born to Run)中的切利双手紧扣自动摩托车引擎的样子,或者想象你一边大声播放汤姆·科克伦(Tom Cochrane)的《生活是条高速公路》(Life Is a Highway),一边让Google X小汽车载着你从甲地奔向乙地的场景。当然,它会在目的地让你下车,紧接着热情洋溢地奔向另一位没有车的乘客。为了让解放双手的自主程序运转顺畅,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对开车的热爱之情。

有很多理由促使我们把车钥匙交给机器人汽车。和高特、罗比,以及其他众多在20世纪50年代核恐慌时期流行起来的大众文化机器人一样,无人驾驶汽车能让我们摆脱自身最糟糕的冲动本能。尽管人们已经给新型汽车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半自动安全功能设计(防撞系统、车道偏离警示系统等),交通事故仍然在不断发生。每年有多达40 000的美国人死于车祸,相当于每年要从天上掉下100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而这些车祸中有80%是酒驾、超速和驾驶时分心走神造成的,都是人之错而非设备之过。到2040年,若路上的每一辆车都能实现完全自动化驾驶,道路交通事故有望减少80%。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是汽车本身导致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充满压力的通勤、市区越来越稀缺的停车位和车库,以及骤然上升的保险理赔数量(我们一边开车一边忙着给家里发短信说“交通拥堵,晚餐要迟到”,导致连续不断地磕碰)。这一切都缘于我们拥有的这种机器十分昂贵,它从驶出店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贬值;同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它有96%的时间都是停在那里睡大觉的。即便如此,仍然没有几个美国人乐于接受这个想法——放弃操控方向盘,投奔无人驾驶汽车,或者相信无人驾驶汽车会更安全。实际上,我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在2016—2017年是下降的,这很可能缘于一些意外事故被广泛宣传。根据每年的《安联旅行保险假期信心指数》所述,“人们认为太空旅行、超音速旅行和飞行汽车比自动驾驶汽车更安全”,而且只有22%的美国人对自动驾驶汽车“非常感兴趣”。在那些表示“不感兴趣”的人当中,65%的人是出于对安全的顾虑。想想颇觉奇妙,在飞向火星与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这两者之间,大多数人竟然认为前者更为安全。至少火星上的停车位应该是比较充足的吧。2017年雷克萨斯LEXUS IS的广告词:“趁着还来得及,尽情享受驾驶的快感吧!”“我该如何描述这种感觉呢?特别兴奋……相当灵活……它对我的每次碰触都有回应……比风还快……那种纯粹的……开车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2017年,奢华的LEXUS IS的广告就是这样玩的。广告设定在不久的将来,一位老人用他饱含渴望的声音努力描述自己昔日驱车飞驰的快感,但他随即就被摁在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的后座上。这就像在倾听一个人对初次做爱的回忆。老人坐在自动驾驶汽车里,他的内心独白听起来宛如在悼念自己一去不返的昔日雄风。看来,像我们这些出生于“婴儿潮”时代,正在徐徐老去的一代人,至死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手中的方向盘,直到有人掰开我们冰冷的双手。2017年,我以媒体人的身份参加了底特律TU汽车展,因而获得了一个与自动驾驶汽车制造商和本土供应商交流的机会。然而,我理解起这些东西来,竟出乎意料地困难。我的母校就是一所理工类大学,还有一个专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研发的院系,却依然不能为我“打开和服”——借用一下乔布斯在1979年想要一窥施乐帕克秘密宝藏时的比喻。一开始,我觉得别人对我不屑一顾,因为我正在撰写的是一本有关人与机器人关系的书,挺煽情的,跟数据、激光雷达和传感器之类的硬核科学知识压根儿没多大关系。后来,在得知自己并非唯一被甩下无人驾驶信息高速公路的人时,我不禁松了一口气。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霍德·利普森(Hod Lipson)和科技记者梅尔芭·库曼(Melba Kurman)在为他们的书《无人驾驶》做调研时,显然遇到了同样的挑战:

我们刚开始便碰了一鼻子灰。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玩家都把手里的牌死死地捂在胸前。我们联络了六七家汽车公司的员工,没有一个人回电邮表示愿意接受采访。我们到达Google X(谷歌公司负责无人驾驶汽车开发的分部)的时候,反复询问了好几遍,才有一位行政助理礼貌地指点我们去一个无人驾驶汽车历史展……

啧啧!听起来,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简直就跟“搏击俱乐部”一样:第一条规则是“不能提搏击俱乐部”;第二条规则是……不说了,你懂的。正因如此,我的汽车工程师朋友简才建议我跟她去底特律,参加全世界最大的联网自动驾驶汽车(CAVs)大会。那次大会有3500人参加,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家公司。可以说,在该行业有点名气的都来了。(后来我发现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有3个重量级角色缺席了。这个我们后面再谈。)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开车去参会这件事本身就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告诉我们为什么自动驾驶汽车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开的是一辆租来的丰田卡罗拉。简开车,我坐在副驾驶座上。我们离底特律有一百英里,一路上交通繁忙。和往常一样,简一边光速般地处理自己的各项任务,一边单手转着方向盘。她时不时瞄上一眼iPhone上的导航软件,同时还在不停地跟我聊天。简十分聪明、肌肉紧实,属于A型人格,她的绝对自信常常会感染我。不过这会儿她弄得我十分紧张。我婉转地提议让我来负责导航。我还没来得及把手机从她手指间抽出来,她就丢开了手机,伸手在包里摸出一个苹果:“到边境前得把它吃掉。”我崩溃了,不能指望简在高速公路上专心开车(以及做其他任何事情)。不过,水果禁止过关,这是经常穿越边境的人时刻需要铭记在心的重要规定之一。在这一点上她倒是没错。她吃掉了违禁品,把果核扔出车窗。这倒也无所谓,果核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在密歇根边境,我们出示了护照,例行回答了问题。国籍?加拿大。居住地?多伦多。车里有水果或蔬菜吗?没有。为什么旅行?“我们去参加一个会议。”简解释。边防检查员看起来对此毫无兴趣:“好吧,就这样。祝你们度过愉快的一天!”我们确实计划度过愉快的一天,直到我们在底特律远郊错综复杂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网中陷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此时,简的手机电量告急。iPhone的电量就要耗尽,我只好潦草记下地图显示的方向。很快,我注意到我们的目的地看起来十分奇怪。“导航程序正把我们导向法明顿山的犹太教堂。”我告诉简。她皱起眉头:“犹太教堂?我们的智选假日酒店哪儿去了?”我耸耸肩:“可能这个应用认为我们需要神的保佑。”“胡扯!”简笑骂了一声,把iPhone抢过去重新设置方向。她在时速90英里的情况下这样单手操作,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让我来吧。”我催她。为了不伤害她的感情,我只好说:“你没戴眼镜,不太方便。”简不情不愿地把手机递给我。等我终于搞懂了如何重新设置应用,手机自动关机了。每每遇到这样的时刻,我就会觉得,无人驾驶汽车来得还是不够快。

尽管我们对无人驾驶汽车心存疑虑,但很有可能无人驾驶汽车会成为我们拥有的第一台个人机器人。R2-D2能做到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原型机都能做到。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和激光雷达地图绘制技术,它们能观察周边的情况。它们能运用人工智能去识别静止的物体和运动中的物体,比如墙、建筑物、自行车和行人,并预判它们将要做什么或不会做什么。它们能随时观察你的状态,捕捉信号(比如打哈欠、拍打方向盘),据此判断你是否感到疲倦或沮丧,并做出恰当的回应:唤醒你或者建议你停下来喝杯咖啡,休息片刻。它们能用自然语言与你或你车上的乘客聊天。此外,与第四章里能玩游戏的人工智能一样,它们能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也能向其他汽车学习。它们也向你展示了未来我们在家中或在工作场所与机器人互动的情形。就人与机器的关系而言,无人驾驶汽车堪比矿井中的金丝雀(不过它是合成的)。那么,认真回想一下,这一切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都预计2025年会是无人驾驶汽车走下生产线的时间。本田已经宣布将从2025年开始生产第四级自动驾驶汽车。这款车能完成所有的驾驶动作,但仍然需要一个有驾照的司机坐在上面,准备随时接管方向盘,以防发生汽车无法处理的意外情况,比如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盖住了所有传感器,或者突然有一个飞碟降落在高速公路中央。汽车驾驶员会变得更像飞行员,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需要操心,但在一些关键时刻他们需要进行干预。虽然飞机能自己飞行,但仍然会有一些难以预估的情况得仰赖人类的洞察力和经验。这就是为何飞机驾驶舱里仍然必须配备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只有实现了第五级自动化——那时,连方向盘和踏板都不复存在——我们才能完全解脱:不再需要驾驶培训、考驾照、交通信号灯、路标,也可能不再需要保险。至于共享汽车,位于密歇根州安娜堡的汽车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未来十年里,私家车的保有率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共享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将上升至30%,跟目前4%的使用率相比,这将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由于会有太多的人共享同一辆车,经营共享汽车的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便是如何在两次出勤之间把汽车打扫干净。乘客会在车里留下五花八门的东西,苹果核、咖啡杯、晕车呕吐物……当原本自己开车的人改乘无人驾驶汽车时,有22%的人会产生这些垃圾;而当他们试图在车里阅读或写作时,这个比例会上升到37%。更不用说事故责任划分的问题,无论自动驾驶汽车比真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高多少,天气、设备故障和黑客攻击等原因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当然,在2025年,无人驾驶汽车还是得和2018—2024年生产出来的旧式非自动或半自动汽车分享车道。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应当让汽车按类型分车道行驶,前提是我们能很快重建高速公路。然而,八年的时间实在不够我们把基础设施彻底翻新,特别是在底特律这样的城市。这类以制造业为主的老旧城市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复兴,但经济上依然捉襟见肘,连用于城市照明和路面修复的资金都很紧张。再考虑一下路上的行人、骑行者、行踪不定的鹿……他们的行为无法预测,跟机器人完全不同。可以想象,未来几年里,公路骑警的工作会是多么有意思。

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领域内部也分两大对立阵营。一派支持谷歌模式,从根本上将自动驾驶视为软件问题,而将汽车“硬件”作为次要考虑对象。(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谷歌汽车的外形到现在还是难以名状的一团。)而另外一派,也就是传统汽车制造商,正在采取缓步推进的策略——逐步改进汽车,直到实现完全自动化。制造商不断给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添加传感器和软件,以实现防撞、巡航控制、自动泊车等功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渐渐习惯让手脱离方向盘而不再犹豫。然而,要是有公司亮出“杀手级应用软件”,一切就会瞬间不同——苹果当年就靠iTunes颠覆了整个音乐行业。一旦有类似事件发生,自动驾驶汽车的游戏规则就会被迅速改写:一家公司独占鳌头,剩下的只能紧随其后,疲于奔命。

不管无人驾驶汽车看上去有多么不切实际,自动驾驶的概念已经存在了近80年。人们的最初想法是将道路自动化,而不是把汽车本身自动化。1939年,在纽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有数百万人参观了“未来世界”(Futurama)展馆。这是一个城市微缩模型,汽车在里面完全自动化行驶,在无线电波的引导下进出高速公路。通用汽车公司曾经预言,到1960年,自动化的高速公路将成为常态。这一理念在“二战”期间被搁置,又于1957年被重提。彼时,通用汽车公司与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合作设计了一条电磁高速公路。不过它一直停留在原型阶段,再没能往前跨出一步。在现实世界中,自动化公路太过昂贵,成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梦。在阿波罗太空计划早期,月球车最初被构想成一辆自动驾驶机动车。但是NASA最终否决了这个想法,表示应当由勇敢的宇航员来驾驶月球车。他们认为这点非常重要——既是公众宣传的需要,也是为了让宇航员感到是他们在掌握一切。后来,21世纪降临,“9·11”事件发生,伊拉克战争爆发。为了拯救士兵的生命,美国国会命令五角大楼研发无人驾驶交通工具。2004年,DARPA(在20世纪70年代为“人造人”夏凯提供资金赞助的那个美国军方机构)组织了穿越莫哈韦沙漠的120英里无人驾驶汽车大赛,优胜者可获100万美元奖金。DARPA超级挑战赛(DARPA Grand Challenge)不仅意在激励大学和企业研发团队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制,还想把发烧友都鼓动起来。这些人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发烧友一脉相传——当年正是那些人充分发挥创造力,推动了早期小型计算机的转型,从而催生了个人计算机。第一次挑战赛有15位选手参加,可惜所有的车都发生了碰撞、翻车、原地转圈或故障,没有一辆车跑过7英里。这次挑战赛之后,DARPA把奖金翻了一倍,变成了200万美元。一年之内,致力于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人数就超过了一千。这一问题能凝聚如此之多的人类智慧,不可谓不惊人。[在此插叙一件很有意思的事:2004年的挑战赛中有位名叫大卫·豪尔(David Hall)的参赛者,他原来的工作是制造用于家庭影院的重低音音箱。自那次败北后,他再也没有参加过比赛,而是转向开发激光雷达技术——该技术至今仍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用于测绘地形。]2005年,43名进入半决赛的选手在一条快速车道上进行了比赛(车道模拟了沙漠环境中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有23辆车至少跑完了第1圈。短短一年内,无人驾驶汽车竟然实现了这一巨大的飞跃。在最后穿越莫哈韦沙漠的决赛中,最终胜出的是一辆昵称为“斯坦利”的大众途锐自动驾驶汽车,它是由人工智能专家塞巴斯蒂安·特伦率领的一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团队制造的。特伦后来加入了谷歌,而谷歌也于2009年宣布了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特斯拉紧随其后,于2014年踏上自动化汽车研发之路。特斯拉已经拥有了半自动化的自动驾驶仪功能,并承诺将在未来造出完全自动化的电动汽车。此后,传统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将此事提上日程,引入越来越多的半自动化功能,并争相买断共享汽车服务。2017年,苹果在加利福尼亚申请了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许可,但是公司对苹果汽车“iCar”的进展仍然三缄其口,仿佛进入了静锥区。所有这一切共同铸就了我们所处的今天——一个充斥着原型机、诺言和广告的过渡时期。不过,这也使我们过早患上了对“真实驾驶体验”的怀旧病。

手机充上电了,精神也放松了,于是我走去旁听一个讨论。他们正在谈论无人驾驶汽车的重大问题之一:客户接受度。研讨会一开始,主持人先请听众们举手:有多少人愿意把孩子或老人托付给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举起的手稀稀落落——听众可都是业内人士呢!他们的回应,反映了公众的普遍看法:四分之三的美国人并不放心让孩子或老人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全球市场调研公司J. D. Power(君迪)的驾驶互动和人机界面研究执行总监克莉斯汀·科洛奇(Kristin Kolodge)在发言时说:“最终取决于情感上的信任。”她进一步解释道,研究表明,驾驶人对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提供的较低水平的自动化驾驶表现出“无比的兴奋”。但是,在完全自动化驾驶环境中,你该如何建立信任呢?研讨小组一致同意这事关如何让人们适应未来将要面对的事物,对术语进行统一和规范可能会有所帮助。例如,ADAS在不同品牌的车、同一品牌不同的型号的车上使用的名称都不一样(当然运行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就产生了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选项,科洛奇把它形容成“字母汤”。五花八门的名称和缩略语令人头晕目眩,一般人很难区分这些汽车究竟有什么不同。这辆车究竟有什么功能?开车的人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这其实十分重要,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甚至专门开设了一门教育课程,就叫“我的车会做什么”。研讨会的主持人表示,他在想这是不是一项心理上的挑战:一种失控的感觉。有没有可能改变它呢?来自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阿历克斯·爱泼斯坦(Alex Epstein)的发言,让我对连日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豁然开朗。他的观点是:要改变开车文化。“一直以来,人们在做汽车的市场推广时,都把汽车宣传成通往开阔大道的钥匙,既性感又时尚。如今,汽车的卖点应当强调其‘移动性’。而且,关于完全自动化会在哪一年实现,人们也被误导了。我们离真正拥有自动驾驶汽车还很远。汽车制造商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路得走。”研讨小组的一名成员从理论上说明,“Y世代”和“Z世代”的年轻驾驶人“不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对飙车怀有渴望。他们更愿意享受汽车上的娱乐信息系统”。调查研究表明,与在“婴儿潮”之前出生的人、“婴儿潮一代”和“X世代”相比,生于20世纪80年代及其后的“Y世代”和“Z世代”对自动驾驶汽车持更为开放的态度。也许,需要年轻人向老一辈展示他们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信任,从而促进这一变化的发生。无人驾驶汽车可能已经被“钩选”,但是,赢取人心和思想的挑战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已经下午五点钟了,我仍然没能坐上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这时,我收到了简的短信:你在哪儿?正要去Lixar休息室参加社交鸡尾酒会。什么?这儿像个会客厅。相信我,这是大会最佳休息处。Lixar公司的人显然不只是才华横溢的数据科学家,他们也是聪明睿智的市场英才。他们设置了这么一块毫无压力、舒适宜人的地方,让人得以躲开无休无止的宣讲,轻轻松松地吸引了一级制造商、新创公司和我所知道的二级和三级供应商。(没错,在漫长的下午即将结束时,他们的休息室已经成了一个免费酒吧。)简出现时,我们还在闲聊。不出意外,简遇到了熟人——上次参加活动时认识的一位Lixar员工。他们开始聊彼此的工作和孩子。这可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汽车大会,此刻却突然让人感觉这个圈子其实很小。当我谈到本书的构思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讨论起机器人将在多大程度上接管我们的生活,更准确地说,接管我们的工作。“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问。“学数学。”一个Lixar员工建议。简表示赞同。我呷了一口饮料,没有对他们指出,人工智能已经十分擅长数学了。并且,已经有一些人预言,今后,机器人不会再由人类设计和制造,届时机器人自己就有能力做这些事。汽车制造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留给人类来做呢?在我看来,有两件事似乎还没有被“机器人化”:幻想和抱负。虽然机器人能够思考,但是迄今为止它们还不会做梦。我此刻正在和简还有Lixar员工一起做的事情,是如此独一无二。创意的交换和关系的建立,这只有人类才能做到。正因如此,Lixar才设立这样一个休息室,供人们相互结识。这种做法能孵化出绝佳的创意,就像当初那场鸡尾酒会促成了尤尼梅特的发明。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也是被雅达利的游戏和家酿计算机俱乐部里的“乌合之众”(一群嬉皮士发烧友)激发了灵感,才有了后来那一切。一个为英特尔公司工作的家伙,被要求给便携计算器制造芯片,最后剑走偏锋,设计出了开启台式计算机时代的东西。这种种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人类善于整合概念,也敢于梦想。而任何一个机器人专家或人工智能科学家都无法将之自动化。这场社交派对结束时,夜已经深了。我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首航。

会议第二日,我一早就出发了。当绝大多数与会者还在梦中回味前一晚的鸡尾酒时,我已抵达会场。我盼望着驱车奔向未来。Perrone Robotics(佩龙机器人公司)的人员(是的,全部人员)刚刚把自动驾驶测试轨道准备好。这会儿只有两个穿西装的人正一边聊天一边等待。我问一个技术人员,我能不能和那两个人一起,并加了一句“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人与机器人关系的书”。“嗯?什么是机器人?”他问,“其实洗碗机就是机器人,只是我们不那么想而已,以后人们也不会把自动驾驶汽车当成机器人。”他说得没错,关于“什么是机器人”的争论正变得越来越激烈。机器人专家不愿意把一台厨房家电说成是机器人,除非它由人工智能驱动,与厨房里的其他系统相连,并且能自己从饭桌边走到厨房料理台,还能自己收拾脏盘子。汽车终于就位了。“只要再等几分钟,我们就能上车了,女士。”一个戴着棒球帽的大胡子男人对我说。他那种南方人特有的礼貌令我甚觉愉快。他给我解释,这辆无人驾驶汽车是一辆林肯大陆MK2混动型车,配有价值6万美元的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这辆车的绰号叫“麦克斯”(Max),从弗吉尼亚一路开到了密歇根。美国只有很少的几个州允许自动驾驶汽车自由上路,弗吉尼亚州是其中之一。在密歇根州,它只能在测试跑道上行驶,还得有一名司机坐在驾驶座上。加利福尼亚和其他三个州设立了专门的“无人驾驶执照”,但这个执照特别难拿。其余各州的规定则五花八门,宛如一锅杂烩。不过,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了。美国参议院刚刚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统一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法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麦克斯随时向我们报告它的动态。“您好!我叫麦克斯。我正在预检。”过了一会儿,它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预检结束,一切正常。”于是,我们出发了。在我们的行进道路上停着一辆小货车,这是预先设置的障碍物。麦克斯告诉我们:“我正在减速,前方有物体。”它打开方向灯,转向,绕过了那辆小货车。一位穿白衬衫、打领带的年轻人走到麦克斯前面,装出很惊慌的样子。麦克斯刹车。司机咯咯笑起来:“我们公司的实习生。”实习生微笑着挥了挥手。他显然很有信心,相信麦克斯不会冲过去把他撞倒。麦克斯行驶了一个“8”字形。整个行驶过程很流畅,尽管比较缓慢。方向盘自己会转动,司机要是想控制汽车,握住方向盘就可以。15分钟后,我们回到了停车场,那儿已经有另一拨人在等着兜风了。能乘坐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这些业内人士和我一样兴奋激动。他们对无人驾驶的新奇劲儿也还没过去。平生第一次坐在一个机器人的肚子里转了一圈,我有一种特别隆重的感觉。我会把它添到我的“科技新接触”清单里去的,就和我第一次用上个人计算机、第一次发送电子邮件一样。尽管我自己乘坐机器人汽车的梦想实现了,但通往自动化之路看上去依然迷雾重重。本次会议让我在许多问题上得到了相互矛盾的答案,比如:无人驾驶汽车能拯救很多人的生命,为什么我们还是无法对之产生信任呢?在这次大会上,“我们在拯救生命”一直是热点谈资。我对此满怀信心。就算技术本身并不完善,自动驾驶汽车也不可能比真人司机更糟糕。然而,事实是,哪怕是最先进的技术,都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完美、百分百及时。那么,考虑到人类设置的安全准线是如此之低,什么样的安全才“足够安全”呢?有些分析专家认为,汽车制造商可以向航空业学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航空业的安全性有了大幅提升,尽管害怕坐飞机迄今仍是人类最普遍的恐惧症之一。这样一来,底线就是要把标准设置得极高。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是这样解释这个挑战的:……让一个机器学习系统做到99%正确,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让它做到99.9999%正确,就是极其困难的了。然而,后者恰恰是它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你能从每年的机器视觉竞赛中看到这一点:计算机在比赛中超过99%的时间里,都能正确地辨识物体,比如认出一条狗,但偶尔也会把它当成一个盆栽。而在时速70英里的情况下,犯这样的错误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是能帮助人们减轻对完全自动化的紧张感,还是会导致更多的车祸(人们忘记了他们的汽车还不是自动驾驶汽车)?一级制造商爱说的一句话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能缓解我们的压力,让我们不再对“汽车能做的事越来越多”的想法感到紧张,直到最后我们能舒适自在地让手完全离开方向盘。不仅如此,这个系统还能让人类保持对驾驶的参与感,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身体上。这也能督促我们把驾驶技术保持在高水平上,以便在某些危险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很有意义,不是吗?不要这么快点头。有一些公司(比如谷歌)相信,直接迈上第五级(完全自动化、无踏板、无方向盘)更有意义,从长期来看也更安全。他们的理由是,哪怕脱离驾驶行为只有一小会儿,也意味着驾驶人回到驾驶状态会有一定难度。与在司机打盹或被电影吸引住的时候向他发出警告相比,直接让汽车全程接管、全盘负责要安全得多。忘记那些小步骤,直接投身完全自动化吧!哪一方会是最后的赢家,目前尚无定论。

共享汽车能大大缓解交通堵塞,但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共享。很难想象,大多数车主愿意放弃随时随地开车上路的便捷。如果共享经济取代了私人所有,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适应没有驾驶员的汽车,还会变成没有车的驾驶员(我们将成为高速路上的搭车者)。这种变化意味着汽车需要更多的传感器、谷歌地图和自动泊车系统,而我们得出让一部分便利性,不能再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了。

汽车制造业三巨头都参加了这次大会,新的三巨头却都没有参加。这次大会有超过三千人出席,分别来自IBM、爱立信、英特尔、美国汽车制造业三巨头、保时捷、大众,以及共享汽车行业的龙头老大。可是谷歌、特斯拉和苹果在哪儿呢?他们很可能正在硅谷的家中,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秘密研制将颠覆整个行业的无人驾驶汽车。当然,也许是我对他们的缺席有点过度解读了。或许,我们熟知并信任的那些汽车品牌没有一个能撑过无人驾驶革命。如果汽车真的变成了有轮子的人工智能,如果共享经济真的会导致私人不再拥有汽车(除了极少数人之外),人们对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品牌忠诚度也会随之消失。《傲骨贤妻》第7季第7集:《驱动》(Driven)(2015年11月16日)这是一部讲述律师行业恋爱故事的电视连续剧,有一集利用了一辆功能失常的无人驾驶汽车制造戏剧效果。这集讲述了一起由严重交通事故导致的诉讼。自然不是无人驾驶汽车的过错——某个邪恶的软件开发员破解了它,让它闯红灯。显然,这化用了在蜿蜒山路上破坏敌人刹车的经典场面。尽管情节还算新奇,但对汽车动手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窃车贼用热线启动汽车的计算机系统,进入汽车,并把车开走。这早已是惯用伎俩。而破解无人驾驶汽车则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远程让它听从你的命令,根本无须真人掌握方向盘。有些人工智能正致力于为联网的汽车提供反黑客保护,IBM的沃森即是其中一员。另一方面,汽车制造商也懂得一些科技公司不懂的东西,也就是如何制造汽车。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说,汽车可不是装着轮子的洗衣机那么简单。那么,最终可能形成的局面是,汽车制造商将与新创公司联手,甚至与谷歌联手。实际上已经有报道称,谷歌有可能抛弃它自己弄出来的那一团傻乎乎的谷歌汽车,转而向一级供货商提供自动驾驶软件技术包。随着出生于“婴儿潮”前期和中期的人与“X世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对“开阔大道”所表达的嬉皮士自由风的情结也会渐渐淡去,这也给了“Y世代”和“Z世代”松开方向盘、解放自己的机会。这种世代的更替是很重要的,无论科技进步如何让人惊奇,无论城市建设、管理者和保险公司做的准备工作多么完善,最终仍需要人们敞开怀抱接纳无人驾驶汽车和与之相关的一切:共享车取代私家车,电动车取代汽油车,数据联网的车辆共同构成一个蜂窝状的“博格”,从而每辆车都能向在路上行驶着的任何车辆学习。汽车将不再是时髦性感的自由之象征。它们将成为“共享出行解决方案”,更侧重于提供服务而不是产品,更数字化而非机械化。汽车制造商将如何引导人们建立对完全自动化驾驶的信任感呢?这个问题迄今尚未有答案,但是,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从罗伯特·弗罗斯特那儿借来的),“未来”似乎正在拐角处等着我们,但事实上,在我们能真正丢开方向盘去睡大觉之前,还有很漫长的模拟之路要赶。2020年东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东京已经宣布,想要在奥运会开幕时成为一个“完全自动化”的城市。该市正在改造其数字化基础设施,以便每辆自动驾驶汽车都能持续获得路况的更新,包括道路上自行车和行人的情况。为了应对奥运会带来的巨大人流量,无人驾驶班车也将投入服务。如果一切顺利,在奥运会期间,无人驾驶汽车能加快自动驾驶汽车融入日常生活的进程。还有哪个国家能比日本这样一个热爱机器人的国度(铁臂阿童木的老家)更适合做领头羊呢?第六章唤醒你的屋子2030很快,从鞋子到汤罐头盒,大多数产品都会带有一点朦胧的智慧。——凯文·凯利(Kevin Kelly),《连线》杂志主编

我们可以推测一番,从现在开始的12年之后,我们与机器人厨师、门萨级智能冰箱、虚拟佣人、有读心术的购物应用程序,以及严苛的温控器一起生活会是什么情形。但在此之前,还是和我一起乘上时光倒流机,回到过去看一眼,了解一下在一个淳朴得多的年代里,“家”会是什么样子:1923年。

在我写下这些内容时,世界上已有超过30亿台的联网设备(因而潜在地连接了你、我和其他人)。多亏了我们对社交媒体的沉迷,这些设备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的推文、文本、帖子、YouTube视频、Instagram上的照片,以及对日常生活细枝末节的分享,都在持续不断地向人工智能灌输关于我们的一切。我们已经有了像Siri、Alexa和Google Home这样的智能助理。12年后,我们会拥有大量诸如此类的人工智能。自从《唐顿庄园》的时代过去以后,再也不曾有过那么多助手协助我们起床、就餐、穿衣打扮,为我们提供娱乐,照顾我们,全方位地宠爱我们。但是,物联网助理并不会像那些厨师、服务生、仆从和管家那样对我们行屈膝礼、鞠躬,或者在背后飞短流长。它们小心谨慎,毫无怨言,辛勤工作,24小时不眠不休;它们永远不会偷走金银细软、与司机私奔、吓唬马匹,或者在配餐间勾引我们。当然,除非我们想要它们这么做。只要往任何东西上添加一丁点人工智能,你就能“唤醒”它。物联网已经把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智能化了,如电灯、温控器、安全警报器以及某些家用电器。智能药瓶能按照正确的服药次数和剂量分配药品,还会给你的成年子女发短信,告诉他们你已经按时服药了,请他们放心。智能发梳会对你头发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对你的美容美发习惯提出修改建议。无线联网的情趣玩具会按照你最喜欢的歌曲或你情人声音的节奏振动,而双人共享的智能玩具也能让异地情侣相互刺激。这听起来实在令人血脉偾张,只要你不介意同时操控情趣玩具、智能手机和情人(或你自己),更别说分享有关你床上表现的数据了。所有这些,物联网立马就能为你办到。但是,一个东西变得智能,并不意味着它就不会犯傻。比如说,你可以买一把智能叉子,让它嘲笑你的肥胖,好让你吃得慢一点,吸收的卡路里少一点。“在您的取食速度超过消化速度时,发出温和的健康提醒。”——这是我从它的营销广告页上摘下的句子。现在已经出现了智能跑鞋、便当盒、饮料罐、慢炖锅、快煮锅、压力锅、镜子,还有蜡烛。我之所以知道智能蜡烛,是因为我曾经想对物联网“试试水”,就买了一根。它能有节奏地跳动、频闪、快闪,模拟真实的烛光,还能变化七彩颜色。这些都是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操控的。它的售价只有29美元,很值!你家里的物联网也会连接到更大的物联网,公共交通、排污系统、高速公路、机场、新闻频道、社交媒体、学校、托儿所、工作场所等,不一而足。物联网会不断扩大,使你的智能物品与你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每个人和他们拥有的智能物品相连。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物品发的一封数字连锁信。同时有这么多不同的数字代理在你家里工作,如何才能让它们各司其职,好好做事呢?你可以给不同的工作事项指定名称或让它们自行梳理、安排妥当。或者,你还可以搞来一个小型机器人,把它当作中央集中控制器(HUB),让它坐在你的案头,成为单一的联络点,这样还可以让你家中的人工智能具备一张仿真人脸。2018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就出现了几种台式HUB,它们都被做成可爱的小火箭形状,隐隐地让人想起《南方公园》里的那些小孩。就个人而言,我更想要一个主代理,负责管理那些次级代理,用柔和、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指挥它们,并且偶尔给我唱一曲《雷霆之路》。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召唤一声“波士(Boss)!”,我的意愿就会得到执行。《电器小英雄》(The Brave Little Toaster,1987年)我和罗恩给我们的车起名叫“弗瑞茨”,给船起名叫“莫娜”。如果你跟我一样,曾经给一辆汽车或一艘船起名字,或是把一台洗衣机当成一个人,或是像小孩一样跟餐具刀叉玩“过家家”,你就是在给非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类的特征。人类在这方面的倾向十分强烈。举个例子,波士顿动力公司在YouTube上发布过一段视频,视频里他们让一个人去踢翻一个大狗造型的军用机器人,以显示机器人的稳定性。然而,这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该公司对机器人很残酷。动画片一直都在把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想想《幻想曲》(Fantasia)中的“魔法师学徒”一节里,米老鼠施咒语让拖把和水桶自己打扫房间的场面,或是在《美女与野兽》中烛台、时钟、茶壶和家具唱歌跳舞的情景吧。我平生最喜欢的非生物动画角色就是《电器小英雄》里的那些家用电器。只要主人的视线一离开,它们立马就活了。这一手法在《玩具总动员》(1995年)里也得到了运用。《电器小英雄》改编自作家托马斯·迪什(Thomas Disch)于1980年发表的小说《电器小英雄:小家电的睡前故事》,讲述了一群小型家用电器的夜间冒险故事。这则故事表明,我们拥有的物品能意识到我们的存在,而且它们也有个性、情绪,甚至道德准则。离物联网到来还有十多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好心的(但一点也不亮)台灯、一条善解人意的电热毯、一只满嘴俏皮话的收音机,以及一台坏脾气的真空吸尘器,在一个勇敢的烤面包机的带领下穿越荒野去寻找那个曾经和它们一起玩的男孩。(如果你想知道它们是如何为自己提供动力的,那告诉你:它们在身后拖着一块应急用的车载蓄电池,在树林里兜兜转转。这儿就别讲究那么多了,毕竟只是一部儿童电影。)电影的亮点之一,是一台精神失常的空调,说话的声音特像杰克·尼科尔森在电影《闪灵》里饰演的角色,它在得了幽闭症之后变得狂暴易怒。还有一个选择,就是下载一个IFTTT配方,设置一条因果链式反应,用于管理日常生活的每一分钟。例如,当你的手机叫醒你的时候,咖啡机就会启动,淋浴间开始预热到你喜欢的温度,智能电视机开始播放你最喜欢的网站和YouTube频道,电子邮件也准备好供你阅读处理。你以这种方式度过一天,直到你回到家中,真空吸尘机器人会给你奉上一杯湿脏马天尼,顺便做些打扫,并在夜间负责整个屋子的安全巡逻。你还能使用IFTTT配方把你的智能物品统统连接在一起,但是,要把你的生活完全接入网络,既费时又费事。不过,到2030年,这一切会自动实现,就是说,每次你买一件新的智能物品,它就会自动联网。而且到那时候,估计每样东西都将是智能的了。

“物联网”这个词一直让我有点感觉怪怪的,如此庞大的网络,竟然只用这么一个直白浅显的名称,简直是个讽刺,就像对着奥兹国“伟大而全能的巫师”亲昵地叫声“小奥兹儿”(Ozzy)一样。我上网搜索究竟是谁杜撰的这个词,顺着谷歌的指引找到了凯文·阿什顿。他在1999年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了“物联网”,那时他还在宝洁公司工作(现在他在麻省理工)。当时阿什顿很想找到一个吸引眼球的词来描述这个由不同网络交联互通形成的网络,它能从互联网上不断扩大的数据池中获取富有智慧的洞见。阿什顿在2009年的时候这样解释物联网:“我们需要赋予计算机更强大的能力,让它们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收集信息,这样它们就能随心所欲地观看、聆听和嗅闻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真人能查看如此之多的信息,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人工智能去做这件事呢?你家里的智能物品能意识到你的存在。它们了解你的日常活动、饮食口味和生活习惯;它们也知道你最喜欢的歌曲是什么,你喜欢睡在凉爽还是温暖的房间里,还有你的医疗状况以及健身计划——是什么让你成为你?是你自己。如果你日常通勤的行车路线有阻碍,你的代理会向你发出警示,并推荐一条替换路线。如果地铁运营发生延误,它会让你早点儿起床。如果你的航班停飞了,它会为你订下一趟航班,并允许你一直睡到该起的时候。你的智能设备也会持续不断地向你推销东西,它们收集的关于你的数据会被分享给市场营销人员。这意味着,你家的温控器会温柔地向你兜售……比如说……毛衣?或者,当它注意到你开始火气上升时,建议你……度个假?诸如此类。物联网设备会对你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如果你说:“我需要牛奶、面包和果汁。”它知道你指的是哪个品牌的低脂牛奶、高纤维面包和石榴汁。购物也会变得十分容易,你只需召唤你的物联网代理,嘱咐它一遍你需要的东西,随后你的冰箱会完成剩下的所有工作。这些,会让生活变得更容易、更轻松,更符合你的个人品位,用物联网行业最喜欢的形容词来说,也就是“更智能”。但是,正如网络安全专家警告的那样,它也可能向黑客敞开你家的大门。黑客能在凌晨2点打开你家里的灯,或者搞音乐轰炸,仅仅为了找乐子。他们甚至能摸清你家什么时候没有人,从而轻易地潜入你家。

不过,还是让我们乘上时光机回到2018年吧。为了搜寻有关物联网和家用机器人最新、最轰动的新闻,我参观了加拿大全国家居展。在展会上,我能看到一点创新成果,但没有得到太多惊喜。在由一些大型电子产品商场赞助的智能家居展上,最智能的东西是一台高端咖啡机(价值4000美元),它能在大型晚宴上按照每个人的口味调配卡布奇诺或意式浓缩(每次打出一杯)。还有一台安装了传感器和摄像头的智能冰箱,它能扫描冰箱里的物品,对我们消耗食物的数量和速度进行分析,并在食品即将耗尽时发出提示。当食品的存量不足时,它要么把这些物品添加到你的购物清单上,要么自动下单为你订购。下单的商店是之前选择好的百货连锁店,这样你只要在下班回家时顺路从店里取走已经准备好的东西就行。我在展会上对销售代表说,把我的冰箱和手机与Zehrs联通的想法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策划好的阴谋,存心不让我顺着街道走到个体小杂货店去购买更便宜、更新鲜的本地水果和蔬菜。销售代表向我保证,最终冰箱能往任何地方下订单——小杂货店、在线百货仓库或菜市场都可以。智能冰箱的互动触摸屏同时也是一块数字白板,家人可以用手指在上面写留言,仿佛一块物联网版的磁力即时贴。这些都让人很难不爱上这台冰箱,尽管我们对黑客问题仍心存一丝疑虑。但是,黑客又能拿它干什么坏事呢?把我的无乳糖低脂牛奶偷换成稀奶油,把油菜薹偷换成巧克力,蓄意破坏我的减肥大计?除了恶作剧,一个黑客还会有什么动机要把我的食物搞得乱七八糟呢?当然,任何人,包括我在内,都可能被藏身于网络上阴暗角落里的反社会人渣盗取脸书账号,他们会把信息搞得乌七八糟。我们知道,有时候一个黑客追求的只是自我炫耀的权利。展会结束时,智能冰箱高达7000美元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无论是出于健康还是财务上的考量,我们都宁愿自己步行去就近的商店购买4美元一件的商品。将来,智能家电的成本毫无疑问会下降,而它们的功能(包括防黑客入侵的安全特性)会得到提升。更有甚者,智能冰箱最终能跟厨房里的其他电器对话,比如与智能烤箱和洗碗机交谈。这不禁让人想起华纳兄弟卡通片里的牧羊犬和郊狼在上下班打卡时互致问候的情形:冰箱:山姆,今晚吃什么?烤箱:莫斯伍德素食餐厅菜谱上的豆腐馅饺子。今天晚上会有客人来。嘿,芝麻酱还有多少?冰箱:(转动它柜顶上的内置摄像头,并在YouTube上查询饺子的做法)只剩下四分之一杯了。可是菜谱上讲需要半杯——最好给Zehrs发个提醒!烤箱随后给洗碗机发了一条提示:泽尔达,准备好,有大任务!今天晚上按计划有晚餐派对。到2030年,智能冰箱应当不仅可以跟厨房里的其他电器沟通,还能与无线联网橱柜里的智能包装盒、罐子和罐头交流。水果和蔬菜也会贴上智能芯片标签,或者装在带有智能芯片的包装物里。当新鲜食物和剩菜接近最佳食用期限时,冰箱会向我们通报。在那些让人感到绝望的时刻,比如你下班回到家,在冰箱里翻来翻去,不知道该弄点什么吃的时候,冰箱总能做你的坚强后盾:你:孩子们想吃辣的,但是他们7点钟就要去上游泳课,能赶得及吗?冰箱:(在我想象中,它说话的声音带有哈尔那种令人宽慰的美国中大西洋地区口音)当然可以。我们有豆子、番茄酱和酸奶油。不过,哎呀,亲爱的,我们的香菜用完了。需要我赶紧下单,让他们派无人机送来吗?波士:(插入讨论,让冰箱言归正传)打住!冰箱,我们今晚还是简单一点吧。没香菜也能行。冰箱:(冷淡地)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你:(松了口气)谢谢哦,波士。

显然,冰箱还肩负另一项重任,就是帮主人控制体重。冰箱能进入卡路里计量通用数据库,在你达到当日最大卡路里摄入量时,它就会提示你。也许,它还能帮助你改掉一两个坏习惯。(“泰里,你又想弄点儿蓝纹奶酪犒劳自己一下啦?”)嗯,它可能很烦人、很讨厌、叫人内疚,还会破坏你的个人决定,但是,它真的比今天的健康跟踪智能手环还要糟糕吗?你的智能冰箱也可以是一个聪明的朋友。毕竟,当社交机器人看上去过于接近真人的时候,我们还有堕入“恐怖谷效应”的风险。(对于今天极度真实的伴侣机器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大问题。在本书第八章中,我们还会进一步讨论。)而一台智能冰箱却可以在厨房餐桌上提供一点茶水(或者更烈一点的东西)和同情,只需使用它的声音,并且充足地供应安慰食物(comfort foods)。现代化就餐,以人工智能的方式让人工智能找个菜谱并不高深复杂,但创作一份菜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你很可能会把面粉、大蒜、稀奶油和啤酒搅在一起,再把这一坨黏糊糊的东西统统丢进烤箱。2015年,一位程序员训练了一个名为“机器人膳食大师”(Robo-Meal Master)的人工智能:先让它搜索了一个包含16万份菜谱的数据库,然后要求它自己创制一份菜谱。这份菜谱并不是基于厨房烹饪学,而是基于菜谱中每个单词的使用频率以及单词组合方式制作的。最终得到的菜品里包括一道“鸡肉豆松饼”,这简直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混合物。其配料主要包括了“鲜柠檬汁、胡椒(或面团)、去皮大蒜瓣,以及剁碎的啤酒”,而这团怪物在食用时应当搭配“鲜奶油沫蜂蜜”。不过,你不必害怕!IBM正在与《好胃口》(Bon Appétit)杂志的真人专家一起训练“大厨沃森”(Chef Watson),让它能创造激动人心的新菜单。你可以上网搜索,看看它已经完成了哪些杰作。最后一点,智能冰箱能和一些购物应用程序相连。这些应用程序(比如“预期送货”)在2018年还处于原型阶段,而到了2030年,它们可能就会十分普遍。正是在这些方面,事情真正变得诡异起来——如果现在还不够诡异的话。

到2030年,零售商会抢在我们自己之前就知晓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还没来得及开口提要求,货品就已经发给了我们。这都是在数以万亿计的数据点基础上实现的,这些数据包括“过往订单、产品搜索心愿单、购物车内容、退货情况,甚至还包括互联网用户的光标在一件物品上停留了多久”。如果你保留收到的物品,你的账户会被扣除相应的款项;如果你不想要,让无人机把它们送回就可以了。不难看出,“预期送货”会如何改变家庭生活。也不难理解,它或许会拓展到对家居的维护保养进行前瞻。差不多快要发生下水道阻塞了吧?一名水暖工会适时现身,疏通下水道,令脏水溢出这样的事根本不会有机会发生。牛奶和清洁剂这样的日用品快要耗尽了吧?杂货店会用无人机给你送货上门。你根本不需要购物,连网购也成了过时之举。数据驱动的系统会观察我们的消费行为并及时了解到我们的库存什么时候会用完,让库存供应从行动式变为反应式。而且,“预期送货”还会让你收到之前从来没有买过的商品,因为它采用的算法包括“如果你喜欢这件,你也会喜欢那件”。这么说吧,如果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你买了一箱清洁剂、一双跑步鞋和一支鲜艳的红色唇膏,算法会梳理这些数据,并领悟到你可能还会想要一双长筒袜、一个防过敏的枕头和一套由东京某位当红的新人设计师设计的餐具。于是,在你反应过来之前,这些物品就已经被送到了你手上。它们来自一个中央集中控制器,其本职工作就是监控你的购买习惯并预测你的购物打算。尽管要放弃个人隐私,但是我们能收获惊喜与快乐,总有特别为我们挑选的东西在门外等着我们。有多少人能抵挡新东西的诱惑呢?“预期送货”给人的感觉是,你清单上的每个愿望都能成真,包括那些你本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你的智能冰箱也会偶尔往杂货店的每周订购清单上添上一笔:一件物品或者一份款待,尽管你自己并未期望。这些是你的数据信息体现的我们人类会觉得好吃和/或讨人喜欢的东西。智能冰箱也会定期与智能商店联系,获得免费的产品小样。免费的东西谁不喜欢呢,特别是连算法都知道这是你会爱上的东西。

伦巴和它的众多竞争对手在需要打扫的房间之间转来转去,还和猫一起拍视频,这已经有超过15年的历史了。尽管如此,进入美国家庭的其他类型移动机器人仍不算太多。工作原理跟扫地机器人很接近的机器人割草机也没能火起来,特别是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它是由瑞典的富世华公司于1995年发明的)。机器人割草机形如巨大的甲壳虫,在大片绿地上爬来爬去。它们要克服坡地(有些机器人割草机连坡度平缓的小山包都对付不了),要对付长得很高的草(有些机器人割草机会被缠住,就像普通的割草机一样),还要应对天气的困扰(大部分机器人割草机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回来避雨)。一些型号的机器人割草机能躲开散落在草坪上的玩具和小物件,另一些则会迫不及待地把它们嚼碎吞掉。至于狗屎……唔,机器人还不懂割草时应该绕开它们。曾经有人提到过,他的割草机把狗屎均匀地抹成了一大片。(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好说。)而且,即使是型号最高级的机器人也不懂如何给草坪修边,所以最后你还是得抓着一把修边机绕着树、灌木丛和割草机修出的边缘忙上一通。你恐怕还得站在一旁监督它干活,因为机器人割草机不是那种可以放任不管的机器人——只要把它设置好,就可以放心地把活扔给它,自己去小酒馆喝上一杯。总之,它仍然需要人类的劳动付出(我不由得想起过去,在清洁女工上门前,我经常得自己先把屋子打扫一番)。鉴于这一点,2000~4000美元的价格在人们眼中就成了奢侈品的标志。正如一位买家在YouTube上评论的那样,她买机器人割草机的价钱,够她连续好几年雇真人上门修剪草坪了。另外我们还应该从美学角度考虑一下:机器人割草是自由散漫的,没法割成笔直的一排,而我们人类中喜欢整齐划一风格的挑剔鬼可是不少。况且,用这个价格你能给自己买一台很不错的远程呈现机器人了。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

提到挑剔,我真想说:如果有办法让我不用再清理卫生间,我会高兴死的!我家房子南边有一块沿湖沙滩,那儿有一个机器人化的卫生间,会在使用者离开之后自行完成清洁。它在那儿已经有好几年了。(它会温和地吓唬来如厕的人,警告他们抓紧时间,得在20分钟内离开,不然它会召唤负责人。)它看上去相当“硬屁股”(hard-ass),我能预见到,在家中安装这样的厕所会大有益处。对于机器人来说,清理废物是它们非常重要的任务。想想猫砂盆吧!你花上600美元,就能给猫咪弄一个豆荚状太空时代风格的猫砂盆,形似《2001:太空漫游》里的太空舱。不过,这种自洁式猫砂盆并不能完全解放你的双手。它会把废砂倒入一个(应该是)防臭的隔离区,过一段时间,它会用指示灯低调地通知你,该把它清空了。听上去跟我现在为艾可做的事差别不大,但艾可的傻瓜式砂盆只要40美元。我不明白,如果人们能把一个真人送到月亮上去,为什么不能直接把猫的粪便发送到平行宇宙里去,或者直接让它分解掉呢?智能猫砂盆还有一个内嵌夜灯,这样年寿已高的猫在夜间也能顺利上厕所。这点我也不太能理解,难道上了年纪的猫在夜里就看不见东西了?不过,对人类而言,机器人化的马桶还是挺不错的。这种马桶偶尔也被称为“聪明”或“智能”马桶,虽然我没见过它有无线上网功能。毕竟,有谁会愿意跟别人分享他们上厕所的习惯呢?何况,这要跟谁分享呢?不过它真的很酷。这种马桶让你完全不必动手:只要你一走近,马桶盖就会抬起来(如果你是男的,马桶坐圈也会一并抬起来),宛如有个幽灵般的卫生间助理在侧,伸手帮你掀起马桶盖。马桶坐垫会自动升温到你觉得舒适的温度。马桶内部还设有可伸缩的洗浴器和干燥器,无须卫生纸即可帮你清洁臀部,然后自动冲走脏物、自动清洁、自动杀菌和除臭。你再也不需要亲手触碰或擦干净屁股了!不过,4000美元的价格,让它和机器人除草机一样,成了喜欢尝鲜的人才会购买的玩意儿。对人类来说很简单的日常杂务,对机器人来说极其困难。反之,对人类来说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机器人来说大都很容易。进行高级别国际象棋比赛、制订多样化的投资方案、诊断疑难杂症、为困扰人类数学家终生的数学难题寻找答案——所有这些,一个水平中庸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花个一天半天就能办到。收拾屋子对一个机器人来说可就没那么轻松了。把脏衣服收集起来并分类清洗,收拾餐盘,在你十多岁的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凌晨2点热了汉堡之后把乱七八糟的厨房收拾干净,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机器人能力所及的范围,至少迄今为止仍然如此。一个能搞家庭卫生的机器人,需要从视觉上感知物品并对它们进行决断:这是一小块地毯还是一件衬衣?是干净的还是脏的?该拿去洗还是挂起来?用热水洗还是用冷水洗?可以稍后再洗还是应当立即洗掉?需要进行预处理吗?机器人的手还要足够灵巧,才能把不同尺寸和重量的东西拿起来而不至于捏碎它们,这对机器人的判断力也有要求。这不单单是运算性能的问题(多亏了摩尔定律,计算机的运算性能已经很强大了),还是一项把计算机智能和机械工程结合起来的挑战。IBM的沃森现在还是一个非实体人工智能,即使它是一个人形实体机器人,它成功拿起一只咖啡杯也要比它在《危险边缘》每日双倍奖金比赛中横扫全场困难得多。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物体,迄今仍是一项挑战,安全也是。个人机器人必须能感知家里真人或宠物的存在,如我们在第四章里描绘的那样,这正是我们要让人工智能爬梳社交网络上数以百万计的范例,训练它们识别人脸、动物、物品和环境的原因之一。Kindred是一家正致力于攻克家用移动机器人面临的挑战的公司。该公司在加拿大卑诗省温哥华市注册成立,后被谷歌收购。它一直被人称为“隐形的初创公司”,除了那些玄而又玄的概念化内容之外,这家公司不愿对任何人吐露他们打算如何一举瓦解家用机器人世界(包括我本人在内,哪怕我主动提出请它的员工吃午饭也不灵光)。对于像我这样渴望拥有一台实体机器人(而不是非实体的虚拟代理)的人来说,该公司可能真的会带来一个大惊喜。据传,Kindred要开发一款机器人,它能跟踪和观察你在日常事务中的表现,例如你如何清理厨房、清洗衣物、烹饪饭菜等,并学习如何照搬你的动作。这意味着你可以把这些杂务统统丢给机器人,自己尽管去放松娱乐,比如放心大胆地追看《西部世界》(只是你得小心点,别让你的机器人看见)。

移动机器人需要具有怎样的意识呢?我们有意识地避免赋予它们真正的意识,将其智能保持在一定水平,能执行单独一套清晰明确的任务就行。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应当只专注于在路上跑,而烹饪机器人的活动范围应被局限在厨房里,它们不会对其他任何事情产生想法。你肯定不会希望这些机器人突然产生移居法国学习绘画的冲动。然而我又很好奇,没有真正的意识,这些机器人如何感知我们的存在呢?又怎么能恰当地回应我们的感受呢?宠物是能做到的,机器为什么就不能?毕竟,它们会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也许,你会更希望自己的机器人能像《杰森一家》里的罗西一样。罗西的主要任务是做饭和打扫卫生,但是它也懂得如何对付一个哭闹不休的小屁孩,亦能处理面条煮过头引发的抱怨,或者应对人类情绪毫无理由的爆发——无论是悲伤、愉快、难过,还是愤怒或紧张(人类经常会在饭桌上产生这样的情绪)。鉴于我们本来就有将机器人和其他机器人格化的倾向,我希望我的罗西知道如何对我的脾气做出反应,就像对我的命令做出反应一样。并且,它在清洗衣物的时候,绝对不能(哪怕只是偶尔一次)把正在打呼噜的艾可铲起来丢进烘干机。

有一款机器人颇具潜力,它就是巴克斯特(Baxter)。巴克斯特是作业机器人,有望取代“独立作业”的单机机器人——那些目前遍布工厂的尤尼梅特的子子孙孙。巴克斯特是工业机器人,而非家用机器人。它的出品人Rethink Robots是罗德尼·布鲁克斯开创的另外一家公司。巴克斯特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有富于表情的面部图像,长着一双眼睛,能让你知道它是否已经注意到了你,这解决了机器人意识不到有人类进入其打击范围的问题。它的价格不像一般的工作机器人那么昂贵,只有2.2万美元左右,而一台标准的工业机器人的价格高达10万美元。你可以移动它的胳膊,通过示范(而不是更换代码)教给它做需要做的事,这更像人类通过不断重复某些动作开发肌肉记忆的过程。目前巴克斯特被应用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工厂,这些工厂实力不够,无法让整个车间布满工业机器人。但是,只要价格降下来,巴克斯特或许会是承担家务的不二之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