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是哪些人(金陵12钗都是哪些人)

金陵十二钗是哪些人(金陵12钗都是哪些人)十二钗的排列顺序,是根据第5回“梦演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的顺序,以及贾宝玉听到的《红楼梦》曲的顺序来定的。

正册的判词共十一首,其中第一首写的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第一句和第四句是写薛宝钗,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写林黛玉,暗示二人的命运结局。此后第二至第十一首判词,分别对应贾元春至秦可卿十钗。也就是说,十二钗只有十一首判词,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占第一首判词,其他十钗则每人各有一首判词。

再说《红楼梦》曲的顺序,从[红楼梦引子]开头,中间十二支曲分别对应十二钗,最后[收尾·飞鸟各投林]结束。

中间十二支曲的顺序分别是[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除了[终身误]和[枉凝眉],从[恨无常]至[好事终]也分别对应贾元春至秦可卿十钗,与判词中这十钗的顺序完全一致。

《红楼梦》读者中有“拥林派”与“拥薛派”之争,林黛玉与薛宝钗在金陵十二钗中的排列顺序,也是读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中,黛玉和宝钗合占第一首,未分先后。究竟谁先谁后,似乎就要看《红楼梦》曲中[终身误]与[枉凝眉]的内容和顺序了。现将第5回中相关的文本摘录如下:

饮酒间,又有十二个舞女上来,请问演何词曲。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舞女们答应了,便轻敲檀板,款按银筝。听他歌道是:

开辟鸿蒙……

方歌了一句,警幻便说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翻成嚼蜡矣。”说毕,回头命小丫鬟取了《红楼梦》原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来,一面目视其文,一面耳聆其歌曰: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但其声韵凄惋,竟能销魂醉魄。因此也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因又看下道:

[恨无常]……

从曲词内容看,[终身误]是说宝钗,[枉凝眉]是说黛玉。尽管[终身误]里也提到了黛玉(“俺只念木石前盟”,“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但也是说宝玉对宝钗的感情状况,从“终身误”三字的含意看,此曲分明是指宝钗。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因为十二曲的顺序中,[终身误]排在第一,[枉凝眉]排在了第二,难道说金陵十二钗的排序是宝钗第一而黛玉第二?这对很多读者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如果说《红楼梦》中黛玉是第一钗、宝钗是第二钗,则[枉凝眉]理所当然应该在[终身误]的前面,可是在《红楼梦》的各个版本中,都是[终身误]在前而[枉凝眉]在后,这又当如何解释?

其实红学家们早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给出解释。如刘心武先生认为[终身误]说的是宝钗和黛玉,[枉凝眉]说的是史湘云和妙玉。再如,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第一女主角不是林黛玉而是史湘云。但是,这些解释实在太牵强了,很难让广大红迷读者接受。

我们读《红楼梦》,印象最深的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对于很多初读《红楼梦》的读者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言情小说。宝黛爱情纯洁无暇,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让无数人洒下同情之泪。而薛宝钗的角色,似乎颇有点第三者插足的嫌疑,尤其在120回的《红楼梦》通行本中,因为贾府的“调包记”让林黛玉含恨而亡,薛宝钗简直成了阴谋破坏宝黛爱情和害死黛玉的元凶。

从《红楼梦》前80回的内容看,黛玉与宝钗是性格和观念都截然不同的两位女性。

宝玉一心只想与黛玉成婚,不想娶宝钗,第36回中写宝钗听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即使后来黛玉去世,宝钗和宝玉成了婚,宝玉心中仍然不能接受,如[终身误]曲词中所说:“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为什么宝玉爱黛玉不爱宝钗?第36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今日得了这句话,越发得了意,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亦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却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颠,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显然,宝玉和宝钗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宝钗一心想要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希望他“为官做宰”、“立身扬名”。宝玉却只想在女儿堆里厮混,痛恨“仕途经济”,以至于骂宝钗也是“国贼禄鬼”。而黛玉与宝玉之间观念一致,故而情投意合、知心相爱。

细读《红楼梦》前80回文本,不难发现,《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很难用“反封建”三字概括,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红楼梦》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无论宝玉、黛玉、宝钗,还是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风等人,乃至袭人、晴雯等丫鬟奴仆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不能用“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把他们简单归类。

第二,虽然《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贵族统治阶层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但《红楼梦》的主题并不是反映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事实上,《红楼梦》的悲剧恰恰是贵族阶层的悲剧,表达了对贵族阶层的同情。四大家族的衰败是权贵之间政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被压迫阶层反抗和推翻帝制的结果。《红楼梦》所反映的贵族阶层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对抗和斗争,如刘姥姥与贾家之间,也有患难互助的感情。

事实上,正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和小说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人物简单地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绝对地划分出“正面”与“反面”的阵营,故而《红楼梦》就要打破这样的俗套,需要我们“换新眼目”来看。

然而,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真实的社会和历史中,“好人”与“坏人”真的可以明确地划分出界线吗?历史悲剧真的是由专门的“坏人”造成的吗?

《红楼梦》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其实是要告诉人们,《红楼梦》的悲剧是所有人的悲剧,这个悲剧的根源是“仕途经济”的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不是少数专门的“坏人”造成的,而是所有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人们在仕途经济之中争夺荣华富贵,区分出高低上下的身份等级,身陷其中的人,不能做人上人,就只能做人下人,不欺压别人,就只能被别人欺压。弱肉强食的争斗让所有人失去了安全感,为了生存,不惜抛弃仁爱和亲情,你死我活,自相残杀,就像探春说的:“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第75回)。在这个人吃人的世界里,所有人都在受苦受难,这是所有人的地狱、所有人的悲剧。

仕途经济的等级秩序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吞噬了世俗世界里的所有人,谁都无法逃避,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如同漩涡中的一滴水,既被别人推动着,也推动着别人,最终一起沉没。故而每个人都是悲剧的受害者,同时也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仕途经济的等级秩序不仅是所有人的悲剧,而且这种悲剧会在现实世界中反复重演、无限轮回。权力争斗中不断有权贵从上层跌落,又不断有新的权贵占据上层,世事变换,朝代更迭,旧的等级秩序被打破,新建起来的仍然是一个等级秩序,周而复始,轮回反复,等级秩序不能根除,人间悲剧不断重演。

《红楼梦》真实地展现了这种所有人的悲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四大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于难,无论主子还是奴仆,都在这个悲剧之中受苦受难。

《红楼梦》也进一步展现了这种悲剧的轮回,“荣辱自古周而复始”,“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个人出生时,都是纯真的生命,一旦长大成熟,进入世俗社会,就会被仕途经济的漩涡吞噬,成为等级秩序中的一份子。贾政“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第78回),他年少时的性情与贾宝玉并没有多大差别,年长之后就变了,作为家族的继承者,为了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逼迫宝玉去走仕途经济之路。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第74回),原先与大观园里的少女们没什么两样,而今为了宝玉的前途,抄检了大观园,逼死了晴雯和金钏,也对黛玉不满。大观园里的女儿们原本纯洁善良,不受仕途经济的污染,故而是“水作的骨肉”,是“极尊贵,极清净的”(第2回),但是一旦进入世俗社会,就变了样了,就像宝玉说的:“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种转变不是年龄和身体容貌的改变,而是世俗污染之下人的思想精神的改变。这是所有人在现实世界里的真实处境,污浊的世俗世界有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让人无法保持纯洁和善良,让好人变成恶人。这是《红楼梦》所要展现的悲剧轮回。

有人会说,《红楼梦》揭露仕途经济下的罪恶,这不正是“反封建”吗?但是,仕途经济的等级秩序并不是所谓“封建”时代独有的,现代人高喊着民主、自由、平等和革命的口号,自以为走出了“封建”时代,可是,现代人仍然还在仕途经济之中争夺荣华富贵,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之后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现在的世界仍旧还是强国霸权、弱肉强食。

《红楼梦》“大旨谈情”,这个“情”不仅仅是儿女之情,是人间大爱之情。小说故事的主线是神瑛侍者入世与出世(出家)的生命历程,贾宝玉最终“以情悟道”,出离了尘世,是真正的悟道者。悟道的过程是艰难的,经历了人间世界的盛衰兴亡、悲欢荣辱,家族的衰败让他看见了富贵背后的悲苦,金陵十二钗的悲剧让他看见了人世间的无情和虚伪,黛玉和宝钗都是他悟道过程中的引路人。黛玉的悲剧,也是宝钗的悲剧,是所有人的悲剧。觉悟者的慈悲,是“世法平等”,不按世俗的政统和道统的标准把人区分出正邪善恶、高低贵贱,是要让人间世界最终摆脱等级秩序的悲剧轮回。《红楼梦》中“怀金悼玉”、“钗黛合一”,就是为了表达这种慈悲和觉悟,也正是这样的觉悟,让《红楼梦》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