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是哪个省市区的(天下华西第一村的介绍)

华西村是哪个省市区的(天下华西第一村的介绍)

这里是华西,号称“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整齐的楼房。资料图片

这是你眼中的华西,却远比你看见的丰富;这是你想象中的华西,却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40年改革开放,她像一个勇敢的实践者、探索者,不断地从现实走向未来;40年不懈拼搏,她像一个忠诚的奋斗者、创新者,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

华西是什么?为什么是华西?这是华西人的求索,也是时代镌刻的追问——

华西之根:以民为本 共同富裕

华西人热爱金色。

从当年的“华西金塔”,到后来的“龙希金球”,象征温暖富裕的金色,一直是华西人的颜值担当。或许,走进华西,只有读懂了华西金色颜值的内涵,才能读懂华西人的财富观和富裕梦。

华西金塔夜景 周明阳摄

走进华西村,迎面看到的是坐落有致的各式别墅,有中式别墅、欧式别墅、金塔别墅、水式别墅,一到春日,景色各异,鸟语花香。住房是华西村民生活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华西村村委会副主任瞿全兴回忆,华西村的房子变迁,经历了火车厢式的连体房、大瓦房,直到改革开放后建起联排楼房、欧式别墅,房子一代比一代舒适,环境一年比一年优美,“过去梦想中的天堂,在华西人生活中变成了现实。”

华西村全貌 资料图片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北侧,1961年建村。半个多世纪以来,华西人在吴仁宝、吴协恩两位村党组织负责人的带领下,以老一辈乡村人特有的艰苦奋斗精神,创造了华西快速发展、共同富裕的传奇,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江南小村转变为富甲一方的“天下第一村”。

富裕名不虚传。早在1999年,华西村的销售收入就高达35亿元,人均收入不仅远超全国乡村水平,也超过了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同时,华西村还写出了中国第一个“电视村”“电话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的系列故事。

70年代华西村资料图片

华西村的儿童正在玩耍。在华西村,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资料图片

出生于1969年的村党委委员、建筑装潢公司总经理孙永红是华西村的“农二代”,父亲与吴仁宝老书记同龄,所以他自称“是与华西一起长大的村民”。出生在华西村土房里的孙永红回忆,

1986年,他在村农机厂开始了第一份工作,随后又调到霓虹灯厂。1990年,村里派他到上海学习霓虹灯广告设计,回来后就留在村里的广告公司工作。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孙永红在村集体账户上就有了股份,从最初的人均每人两千块,逐年上涨。到广告公司时已经开始拿年薪,一部分是现金,另外一部分留在村账户上变成股份。现在,一家4口住在别墅里其乐融融,“像我这样在华西村很普通,大家都富了”。

村民孙永红家中。周明阳摄

在华西,有个远近闻名的华西龙希国际大酒店,是为迎接华西建村50周年打造的现代化综合性酒店。这家建于2011年的大酒店,高度超过300米,即便今天国内能与之比肩的高楼也不太多。现在,酒店在接待国内外游客的同时,也成为村民就近消费的普通场所。每天早上,在龙希大酒店三楼,华西村民会在这里悠然自得地享用早餐,品尝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多国的美食。早餐的质量媲美五星级酒店。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早晨开着私家车,车停好后径直来到酒店三楼,早餐后,有闲情的话自己操作咖啡机,品一杯香浓的咖啡,家常便饭似的。

华西龙希国际大酒店。资料图片

华西龙希国际大酒店夜景。周明阳摄

会“享受生活”,是华西人对美好生活的具体诠释。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新时代有新课题,老百姓的所需所求变高了,从过去的“生存性需求”,到后来的“发展性需求”,再到现在的“享受性需求”,亟需更多城市化的功能在华西落地,“城里有的各种服务设施,我们农村也要有”。

华西龙希国际大酒店三楼自助餐厅。周明阳摄

这些年,华西先后建起了文体活动中心、健康体检中心、月子疗养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让生活在华西的各个人群都能享受到一流的健康服务。2016年落成的文体活动中心,面积达3.18万平方米,各类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活动中心内的电影院同步播放国内外影视大片,华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而充实。“我们要把华西打造成一个‘农村都市’,既要有都市品质,又不失农村特色。”吴协恩说。

华西文体活动中心。周明阳摄

华西村民在文体活动中心太极拳馆锻炼。资料图片

漫步在花园式的华西村,除了繁华,在道路旁、楼宇间,各种党性教育标语不时映入眼帘,幸福园里排列着焦裕禄、雷锋等众多英模的雕像。吴协恩说,这些既是老书记精神的外化,也是华西能走到今天的“秘钥”。

老书记精神是什么?“以民为本,追求共同富裕。”吴协恩回答。华西村当年的“铁姑娘”赵荷芬说,老书记有个“三不”: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三不”形成了一股深厚内力,让全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如今,老书记精神已融入华西村民的血液,成为华西村永续发展的基因,也成为金色华西熠熠生辉的力量。“华西村的成功,就在于坚持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以集体控股、个人参股的形式实现共同富裕。”吴协恩说,为了把共同富裕的信念传承下去,这些年,华西村从与贫穷村社“结对子”开始,每年选派优秀干部、青年代表到结对村锻炼,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体验老华西人艰苦奋斗的经历。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接受记者采访。陈学慧提供

集体经济会不会催生“大锅饭”?集体经济如何提升效率?这是吴协恩和党委一班人这些年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持续的思考,直接带来了华西村2017年开始推行用人、制度和股份“三改革”。

围绕用人改革,华西村不分村民职工,一律“同工同酬、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能者上、庸者下。过去,华西村最多时一个部门副职42人,有些职位就是负责接待,现在情况变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围绕制度建设,华西村建立了薪酬委员会,下面各大公司,建立了人事委员会。每个月开一次会,涉及人事财务,全部到会议上集体决定。围绕股份改革,如今华西村集体占股75%、村民个人占股近25%。“集体股份将适当减少,减少的股份给能人、合伙人,进一步释放生产力,解决产业创新、进一步做大蛋糕的问题。”吴协恩说。

华西之魂: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华西为什么能始终走在前面?

吴协恩说:“我们始终不等。从组建乡镇企业开始,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即使走在前面,仍然不等。”

华西村民在阅读报纸。资料图片

追寻“华西不等”的脉络,可以看见华西人始终有一股敢为人先的勇气与精神。上世纪80年代初,当全国大多数农村实行“大包干”时,老书记吴仁宝提出,“大包干”是个好东西,但华西人多地少、不宜分田到户,华西需要集中资源办大事。由此,华西提出发展集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全村600多亩粮田集体承包给村里的30名种田能手,把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刚刚起步的乡镇企业。华西的工业化之路自此迈上了新征程。

吴仁宝原居。周明阳摄

上世纪70年代华西村民劳动场景。资料图片

1984年底,老书记又一家一户地谈心,动员村民把年终分配的钱作为投资建厂,入股分红,从此逐步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集体控股、个人入股”的新型股份制集体经济制度。华西通过这一做法,不仅将“村民”变成了“股民”,也为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协恩回忆,那个年代,集体经济很薄弱,个人力量更小,村办企业要发展、村里公益事业、基础设施要建设,没有集体经济可不行。集体经济如何积累?“就得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应统则统、该分则分,不能不切实际一窝蜂跟着别人走。”

吴协恩所说的解放思想,为华西的“不等不靠、与时俱进”作了深刻注解。对历经艰难、繁华盛开的华西,这句话,含义丰厚而生动。

在华西,每一次生动变化,都以思想大解放为先导。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就是华西人思想不断解放的40年。怎么解放思想?吴协恩说,只要是发展为民的思想,就可以用来解放我们的思想。他说,回望历史,华西经历了四次思想大解放,把握了“统与分”的辩证,化解了“公与私”的矛盾,实现了“量到质”的转型,明确了“好与久”的思路。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带来了老百姓能力水平、生活追求、文化素质的一次大提升。

解放思想,需要洞察先机。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公布的第二天,老书记连夜召开党委班子会议,下达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借钱吃足”,充分购进原材料。等到3月11日,小平讲话正式传达后,全国掀起经济建设的高潮,随之而来的是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扬。这时有人向他建议,把购进的原料卖出,大赚一笔。但老书记还是把原材料用于企业正常生产,既保证了客户需求,维护了企业信誉,更为企业树立了长远发展的信念。这就是后来外界传说的,吴仁宝“开了一个会,赚了一个亿!”

解放思想,需要审时度势。1993年12月,以1987年成立的村办集体企业江阴县华西工业供销公司为基础,华西集团公司正式组建。1999年7月,“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开创了村庄上市的先例。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敏锐而精准地抓住了每一次发展良机。

解放思想,需要与时代同步。20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育人。步入新时代,年轻人是华西村的未来,华西村在培养年轻人上不遗余力。村里把年轻人送到贵州、青海等贫困地区,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把干部群体送到华西设在西藏的培训基地去体验;把骨干人员送到EMBA工商管理去培训,强化他们的管理技能。华西每月还会举办青年智慧论坛,目的就是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和成才。送一个年轻人读EMBA的费用要几十万,全由村集体来出。“这是华西在做创投,投的是华西的明天。”吴协恩说。

经济日报记者采访参加过基层干部培训的华西村年轻人。陈学慧提供

解放思想,需要始终有百姓。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吴仁宝就提出,在创富和享福的同时,要有“三不忘精神”: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不忘精神”的理念引领下,吴仁宝提出“一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90年代初,华西村先后帮助中西部20多个省市区培训县、镇、村干部1万多人。1996年起,又远到黑龙江、宁夏援建了2个“省外华西村”,兴办企业几十家,帮助数万农民脱贫致富。

2001年,华西村以“一分五统”(一分,村企分开;五统,经济统一管理、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干部统一使用)的方式,纳入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组建了一个面积超过35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5万人的大华西,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

自2006年以来,华西村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互学交流活动,通过开展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少数民族村官等培训班,目前已为全国各地培训基层干部超40万人次。近年来,华西积极对接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在安徽、陕西、江西、新疆等地实施产业扶贫,现在每年对外帮扶的资金达1亿多元。

解放思想,最根本的在于以党旗为引领。在华西,党旗引领具体表现为始终如一的党建工作。吴协恩说,华西村的党建工作从来没有放松,党员干部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还不够,要坚持老书记说的“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继承好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新的形势,既要法治又要德治,打通党员和老百姓的最后一米。现在,华西村设立了党员联合小组,负责上情下达,了解村情,收集意见。每月6日召开村民大会,“收集到的老百姓的意见建议,适合做的要第一时间去做,不适合做的要开诚布公讲清楚,要有回复。”吴协恩说。

经济日报记者采访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陈学慧提供

华西之核:贴近市场 坚持创新

面向未来,华西有个响亮口号:打造百年企业、百年村庄。华西的“两个一百年”怎么走?吴协恩说,做企业的路有很多,关键是坚持创新、贴近市场。这话,是华西的总结,也是华西的追求。

2003年,吴协恩担任华西村书记时,华西已是一个下辖8大公司、40多亿元固定资产、40多项全国第一的大型企业集团,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年销售收入达105亿元的“天下第一村”。其实那时候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土地成本提高、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这对于以钢铁、纺织、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华西来说,同样是压力。“华西村必须转型创新。”吴协恩下了决心。

转型之初,钢铁、化纤等行业蒸蒸日上,外界也不乏对华西做法的质疑声。华西村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加快钢铁、化纤等传统产业的技改升级,并且坚持不扩产,下定决心关停部分企业。到2013年,陆续关掉了普线、带钢、棒材等9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钢铁部分去产能130万吨,相当于原有产能的三分之一,同时关掉了两家热电厂,每年减少原煤消耗21万吨。

华西村特种化纤厂的高清洁水刺生产线。周明阳摄

特种化纤厂是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副总经理汪方能说,2007年之前,化纤厂的效益非常好,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华西已敏锐地察觉到了问题。“当时我们的产品相对传统,用棉纺的原料多一些。2007年我们感觉到棉纺市场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一是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二是棉纺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会面临用工短缺,棉纺行业以后的竞争力会比较差,那化纤厂就成了无源之水了。”汪方能说,化纤厂开始探索转型之路,“不过,转型并不是推倒重来。”一次偶然机会,汪方能得知国外在使用一种“无纺布”,他们便开始做无纺布专用的短纤维产品。

经济日报记者采访特种化纤厂副总经理汪方能。陈学慧提供

那时候,没人能预料到无纺布日后会有如此巨大的市场。“我们设想的是一个月能够卖个两三千吨已经不错了,一年下来卖到3万吨左右。没想到现在一年卖到了30万吨。”2013年前后,国内无纺布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华西的特种化纤厂走在了前面。同时,他们把一只眼盯住国际市场,注重与国外市场对标,坚持按照国际标准制造产品,与全球行业同步发展。

特种化纤厂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工作。周琳摄

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的同时,华西还成功拓展了金融投资、旅游服务、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到云南开采大理石,到重庆、湖北建设农商城,到波斯湾开展海洋工程,到日本学种大米,到莫桑比克开采花岗岩。华西现在的产业从东到西、漂洋过海,已经做到了全国和国外。去年境外业务的利润已达2亿元。“我们现在不是以华西为世界,而是以世界为华西!”吴协恩说。

在华西村,山南是“钱庄”,山北是“粮仓”,中间是“天堂”,这是2001年组建大华西时设计的规划。华西已经都市化,都市里的“粮仓”怎么回事?华西村走的是“精品农业”之路,输出的是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

华西村储藏大米的仓库。周明阳摄

7个“葫芦娃”是人们对华西新型农民的亲昵称呼。这7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均有本科以上学历,过去在村里的工作岗位各有不同,但都没有接触过农业。2016年,村里送他们到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回来原样复制,本想着试试看,没想到第一年种植的大米品质、口感就非常好,获得了江苏好大米金奖。

记者采访前来华西村传授技术的日本农场主。周明阳提供

今年30岁的史宇杰是地道的华西后代,原本在华西食品酿造厂上班,华西村农业项目招兵买马的消息一出来,他就和哥哥一起报了名,并一起被华西村请来的日本水稻专家相中。他说,后来日本专家告诉他之所以选中他,是因为他的目光很坚定。“搞农业的确需要有坚定的信心,有信心才能坚持创新。”他说。

华西村生产的大米。周明阳摄

这种信心与创新,为华西现代农业开启了新的一页。“最初我们的大米才卖5元钱一斤,2017年,我们拓展了电商、团购等渠道,2018年组建了新的电商团队,完善了物流系统,提供点对点服务。”江苏华西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梅振华介绍,华西水稻基地今年将会扩展到1800亩左右,增加的面积用来探索综合特色种养的模式,包括小龙虾、鸭、甲鱼等。“我们要在华西建立种植模式‘超市’,进行模式示范,打造成育才育苗育种的基地,对外输出技术,并提供社会化服务,包括农场管理、育苗、插秧、收割等。”

现在,坚持创新的华西,集体经济已由过去单一的传统工业转为与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共进的“三轮驱动”。今年4月,华西集团投资研发的半导体激光芯片进驻常州武进高新区,相关团队与国内知名手机厂商沟通合作,将进军5000亿级大市场。展望未来,吴协恩说,华西是现实中的华西,但一直在走向未来;华西是探索中的华西,但从来都脚踏实地。

新闻深一度

为什么是华西

看华西村的视角很多。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空坐标上去看,华西不仅成就巨大,而且这种成就恰好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智慧。理解这种精神、获得这种力量、拥有这种智慧,既能成就华西,更能成就千千万万个华西。

那么问题就来了,与华西同时代的村庄很多,与华西同时代的企业很多,与华西吴仁宝同时代的人也很多,为什么恰恰成功的是这个华西?

为什么是华西?至少有三点:

第一,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释放了神州大地上所有想干事、肯干事的人们巨大的热情与干劲。老书记吴仁宝能不能干?能干,且特能干,但是,只有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他的这种能干,才有了充分发挥、充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他的才华、他的干劲也才得以释放和体现。改革开放短短40年,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跃升为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发展质量越来越高,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对内解放思想、搞活市场,对外开放大门、学习引进。敢于激流勇进的吴仁宝们,就在这伟大的时代浪潮中,抓住机遇,奋勇进击,成就华西,无愧时代。

第二,得益于政府“这只手”的理性发挥。改革开放的本质,是解放思想,对地方政府而言,解放思想的直接表现,就是在尊重市场、尊重企业的前提下,如何发挥好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华西要大干快上,就需要抢抓市场机遇,先人一步,或者“第一个吃螃蟹”,这些做法有许多后来成了经验,但起步时还没有先例,没有样本,能否被政府“这只手”允许通过,对华西地处的江阴是个考验,对华西更是重要的甚至致命的一道“坎”。一些曾经干的不错的企业,就是倒在了这样的“坎”下,这方面教训很多。

举个例子,在农村土地家庭“大包干”之初,华西村根据人多地少的实际,没有把土地分割为零星地块承包到各家各户,而是经村民同意后由村集体实行统一经营,集中起来干大事。华西的做法在当时可谓特立独行,甚至是逆风而行,但政府没有强迫干预,没有搞“一刀切”,而是选择包容宽容,实事求是地允许试。这一“试”,就使华西有了大办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家之本。如果反过来,就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可以说,政府“这只手”的理性发挥,使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与良好的小气候形成了发展合力。

第三,拥有吴仁宝这样杰出的带头人。以吴仁宝为代表的“老书记精神”,既是华西成为“天下第一村”的基石,也是华西继续领先的火把。“老书记精神”的突出特点,一是头上有“天线”,深刻领会中央精神,不偏离航向,走在时代前列。二是脚踩大地,不脱离群众,把为民服务、共同富裕作为发展动力和目标。三是眼盯市场,坚持在市场中找机遇、在市场中谋创新。这样的带头人,这样的老书记精神,从吴仁宝到吴协恩一代一代传承,就使华西在市场风浪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伟大时代、宽松环境、好带头人,造就了华西成长的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也是所有企业和村庄走向巨大成功的保证。对任何一家企业、一个村庄,小有所成并不难,但要想获得巨大成功,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因为,只有同时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促使企业像华西那样,炼就忠于时代忠于人民的精神、拥有源于改革源于百姓的力量、获得敢为人先善于创新的智慧。这样的精神、力量、智慧,是我们这个时代永远向前的内核。

其他人都在看

??40年物语丨带你“衣”镜穿越,找回儿时记忆

??准备好了吗?这件事将颠覆你的生活!

??今年退市股特别多,选股要避开这些坑!

??关于明年房地产市场,这些权威声音得听听

来源 / 经济日报记者 瞿长福 周明阳

编辑 / 渠丽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