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为啥叫三伏天(每年的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每个夏天最难熬的那几天,你了解吗?

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一伏不移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 40 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 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间。文言讲伏极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鞋,即所谓的六邪止风寒暑湿脏或重的暑邪。在夏日里属邪会逐渐地升浮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精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味玄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因此皇帝内经明确指出要舍弃的械若所爱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凡是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养生必须从当下做起。

八字专批之有问必答 ,入伏是什么意思,今天是入伏第二天,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到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庚为十天干的第七位,入伏期总是在公历七月十一日至七月二十之间,夏至日为阳历六月二十一,农历五月十二, ?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为啥叫三伏天(每年的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三伏天,为什么这么叫?有历史或科学依据吗?

建议用″百度”搜一搜。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21世纪新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数年1单数年6、Y年、[ ]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 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06年GR = (1 – [6/4])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