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意清什么辈分(爱新觉罗溥字辈的人)

爱新觉罗辈分用字寓意?

1.清太祖努尔哈齐为了要凸显其宗族在整个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因而选择当时的国号金 ,冠于原姓氏觉罗之前,意即是努尔哈赤的宗族是以国家为姓氏,爱新觉罗即为国姓。

在满人入主中原后,有些方面吸收了汉化文,比如写谱排字辈。从康熙皇帝开始,在为他的儿子命名时,第一字都用胤,胤禛、胤详、胤礼,雍正的儿子,第一字都用弘,乾隆皇帝弘历、和亲王弘昼。乾隆时,规定永绵奕载四个为后代字辈,道光时增加溥毓恒启为后代字辈,咸丰增加焘闿増祺,溥仪又增加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为后代字辈。爱新觉罗的字辈即有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等二十六个字。

宗室子孙可以按字辈排序,但仍有别于皇子皇孙的命名规定。皇子皇孙除第一个字必须依据字辈排行外,第二个字也要按照钦定的偏旁字来命名,如雍正皇帝兄弟第二个字都用示字偏旁之字,胤禔、胤礽、胤祉、胤禛,乾隆皇帝兄弟皆用日字偏旁字,弘晖、弘时、弘历、弘昼。永字辈用玉字偏旁,绵字辈用心字偏旁,奕字辈用言字偏旁,载字辈用水字偏旁,溥字辈用人字偏旁。对于这些钦定的偏旁字,即使是近支宗室也必须照例回避。

入关前,爱新觉罗家族按满族习惯,从名字上分不出辈分。入关以后,康熙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给子孙取名也采用辈分字。他生有三十五子,除夭折的十一子外,其余二十四个儿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辈分字,还规定儿辈为“胤”字辈,孙辈为“弘”。字辈,曾孙为“永”字辈。

公元1722年清雍正皇帝按照避讳的规矩,他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辈分字就不合适了,于是一律改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后来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的说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所以,特地恢复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大帝年间,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进呈给孝圣皇后,乾隆大帝的题诗中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后来,他取其中的“永绵亦(奕)载”四字为近支宗室的字辈。公元1776年又规定以后皇嗣取名,永、绵二字改用颐、曼,而别的人仍用永、绵作字辈。

公元1825年从大臣选出的十个字中,清道光皇帝钦定了“溥毓恒启”四字,作为“载”字以下的字辈。公元1857年,清咸丰皇帝又续拟了“焘闾增祺”四字,作为“启”字以下的字辈。

清朝宗室的字辈,前后计有十四字:“胤弘颐曼奕载溥毓恒启焘闾增祺”。在宗室中,皇帝亲兄弟的子孙出生后,要奏请皇帝来取名。还有奉旨改名的,至于对废宗室的改名,则具有惩罚的意味。雍正下旨八弟允祺改为“阿其那”(意味狗),九弟允糖改为塞思黑(意为猪),允祺的儿子弘旺改为菩萨保。对原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弘皙,乾隆大帝把他开除宗籍,还改名为四十六。

同治驾崩后为何不过继溥字辈的子嗣继位,反而让同辈堂弟继位?

同治帝载淳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第八位皇帝,他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咸丰去世时他年仅6岁,他也是6岁即位,在位13年,在19岁就英年早逝,他死后由于没有子嗣,因此在母亲慈禧太后等王公贵族的拥立下,由他的堂弟载湉继位,是为光绪帝。

那么同治没有子嗣,他的母亲慈禧为什么没想过从他的下一辈溥字辈中过继一个孩子作为子嗣继位呢?这样同治也有后了,作为母亲的慈禧难道不想儿子有后人吗?

爱新觉罗意清什么辈分(爱新觉罗溥字辈的人)如果溥字辈的人继位,慈禧的身份名位妨碍其独揽大权

慈禧反对给同治过继溥字辈的人做子嗣继承皇位,其中很大因素就是如果溥字辈的人继位慈禧的身份名位就大不相同了。

溥字辈的人如果继位,那就应该尊同治的皇后孝哲毅皇后为皇太后,尊慈禧和慈安前任两宫皇太后为太皇太后,那这样一来就从皇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按照清朝垂帘听政的规则也应该是由慈禧的儿媳孝哲毅皇后垂帘听政,跟太皇太后慈禧就没啥关系了。

最关键的就是慈禧与儿媳孝哲毅皇后不和,这位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出身名门,她的家族是正蓝旗蒙古人出身,她的爷爷是大学士赛尚阿,他父亲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蒙古状元崇绮。

同治17岁大婚时,内务府共给他选了五位美女入宫,在皇后人选上慈禧和慈安分别相中了富察氏和阿鲁特氏。

慈安喜欢阿鲁特氏是因为阿鲁特氏的外祖母是慈安的亲姑姑,阿鲁特氏也算是慈安的姑表外甥女,所以慈安支持阿鲁特氏为皇后。

富察氏出身沙济富察氏,家族从康熙时期就算是政治豪门,富察氏的先祖是康熙临终的托孤大臣大学士马齐,由于马齐坚决执行康熙遗诏,拥立雍正继位之后,家族更是世代与皇室联姻,乾隆的原配富察皇后就是马齐的亲侄女,因此富察氏家族的政治属性是慈禧所看重的,她希望富察氏成为皇后,家族势力可以帮助同治巩固权力。

慈禧和慈安两宫皇太后的意见出现不统一,这样的话最终决定权就来到了同治这里,内务府将阿鲁特氏和富察氏一同带见同治让他自己挑选,同治出于对母亲慈禧的反抗再加之阿鲁特氏年纪比富察氏较长,长相甜美更具女人味,最终同治选择了阿鲁特氏作为自己的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孝哲毅皇后。

阿鲁特氏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是状元崇绮,当时都民间尤其是读书士子中都非常推崇状元郎的女儿当皇后,因此阿鲁特氏成为皇后也成为当时民间的一段佳话。

不过即便同治大婚后,慈禧也非常不喜欢阿鲁特氏,她更加偏爱富察氏。当时算上阿鲁特氏同治的后宫共有五人,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则直接被慈禧册封为妃,但是其他三人就很悲催了,两位被封为嫔,一位被封为贵人,地位都比较低,只有富察氏深得慈禧喜爱被封为妃。

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位珣嫔还是阿鲁特氏的亲姑姑,大学士赛尚阿的老来女,姑侄共侍一夫,但侄女却是原配皇后,姑姑反而成了嫔,也是一大趣闻。

阿鲁特氏出身名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阿鲁特氏家族门风非常刚烈,她的父亲崇绮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先是护送慈禧和光绪西逃,当慈禧和光绪逃出去之后,崇绮在保定抵御列强侵略者。

当初崇绮是坚定地主战派,他反对清政府向洋人卑躬屈膝,因此他也是大力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义和团被洋人剿杀,而眼看着清政府也开始屈从于列强的压力之下,崇绮很明白自己日后也会受到清算。

在保定时崇绮听闻在他保护慈禧和光绪出逃后,留在北京的妻子瓜尔佳氏和儿子葆初指挥全家人举火自焚,宁死不受洋人之辱,全家人自焚的死讯让崇绮五雷轰顶,崇绮也决定宁可自杀不可日后被清政府交到洋人手中受辱,于是崇绮在保定自缢身亡以身殉国。崇绮死后保定随即陷落,被八国联军所占领。

从崇绮身上就能看出其家族门风十分刚烈,因此阿鲁特氏也不是低眉顺目之辈,以她像其父的刚烈性格,她必然与婆婆慈禧很难相容,这也是慈禧不喜欢阿鲁特氏的原因。

除了这个原因,再就是阿鲁特氏母系家族也是让慈禧所厌恶,阿鲁特氏外祖母除了是慈安的亲姑姑之外,她的外祖父还是郑亲王端华。

端华是咸丰临终时留给同治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当初咸丰临死时留给同治八位赞襄政务的顾命大臣,而这顾命八大臣拒绝同意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因此被慈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慈禧联合慈安还有咸丰的六弟恭亲王奕发动了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的政治势力全部剪除,端华作为郑亲王政治影响力非常大,所以慈禧为了杀一儆百将端华赐死。

因此慈禧从内心中是十分厌恶与端华有关系的人,而阿鲁特氏正是端华的亲外孙女,这也是让慈禧非常讨厌她的地方。

而如果让溥字辈的人继位,那阿鲁特氏就被尊为皇太后,届时她就可以以皇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以阿鲁特氏的刚烈,她又岂能让婆婆慈禧独揽大权,因此如果立了溥字辈的人,那就意味着慈禧要给自己培养出一个政治敌人,所以慈禧宁可让亲儿子同治绝嗣也不会过继溥字辈的人继位。

后来也证明了慈禧拥立光绪继位对阿鲁特氏打击多大,光绪继位之后,由于光绪与同治是同辈人,阿鲁特氏没能成为皇太后,依旧被尊为嘉顺皇后,这样阿鲁特氏的处境就非常尴尬,再加之喜爱自己的丈夫同治去世,没有了丈夫的庇护,也注定了阿鲁特氏日后要备受婆婆慈禧欺负了,因此刚烈的阿鲁特氏在同治去世73天后就去世了。

所以如果溥字辈的人继位会影响到慈禧的名分地位,也会严重影响到慈禧独揽大权,这也是慈禧不让溥字辈的人继位的原因。

近支宗室溥字辈的人当时出生的比较少且都非常年幼

慈禧除了怕立溥字辈的人影响到自己的名分地位,还有就是站在为大清考虑的出发点就是当时近支宗室溥字辈的人比较少。

在清朝皇室分为近支宗亲和远支宗亲也就是黄带子和红带子,远支宗亲最远的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那一辈,努尔哈赤的堂兄弟后裔也都姓爱新觉罗,但在管理宗室事务的宗人府中却被列为红带子,平时赐系红腰带,也称红带子觉罗,只有在宗人府中列为黄带子的人,平日系明黄带子才算是正宗的努尔哈赤嫡系后裔。

但是在黄带子里也分为远近支,以现任皇帝为核心,上推三代即曾祖父为同一人,往下的分支宗室才算是皇帝近亲,以同治来说,嘉庆这一支的后人对他来说才算是近支,而嘉庆之前也就是乾隆往上那些皇帝的后人都算是远支了。

而嘉庆这一支的溥字辈后人当时出生的非常少,只有溥伦和溥侃两个人,而溥伦和溥侃在同治去世时也不过一岁多点,非常年幼。

以距离嘉庆最近的也就是他老爹乾隆这一代人算,溥字辈年长的还确实不少,乾隆一支溥字辈最年长的是乾隆长子永璜这一支的后人溥庆,生于嘉庆八年(1803年),比后来的溥仪大了103岁。

以乾隆这一支来算溥字辈后人年长的确实有不少,但很可惜,这一支的溥字辈后人到同治这一辈已经算远支了,所以如果找人继承皇位也应该是先从近支宗亲找起,先得由近及远,不能由远及近。

当时嘉庆这一支有惇亲王绵恺一系、瑞亲王绵忻一系、惠亲王绵愉一系,道光这一支有长子被追谥隐郡王奕纬一系、恭亲王奕一系、醇亲王奕譞一系、钟郡王奕詥一系、孚郡王奕譓一系。

这其中惇亲王绵恺无子,是由道光第五子奕誴过继袭爵,而瑞亲王绵忻的儿子奕志也没有后人,由奕誴之子载漪袭爵,因此惇亲王和瑞亲王都属于道光的后人。这也是当时八系与同治血缘关系最近的近支宗亲。

但是道光的长子奕纬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女,都是过继过去的子女,因此实际上来说继承道光皇位的咸丰就算是他的长子了,而同治也是咸丰的长子,因此同治在近支宗亲载字辈中算年纪比较大的了。

同治都没有生孩子,那其他比他还年幼的近支载字辈皇亲中哪里生育有溥字辈的人,所以当时只有被过继给道光长子奕纬实际上是乾隆第十一子永瑆曾孙载治之子溥侃和溥伦出生。

因此同治去世后,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召集近支亲王和军机大臣以及宗人府等相关贵族开会商议立谁为帝,宗人府曾推举在溥侃和溥伦当中选择一人过继给同治为子嗣,然后继承皇位。

慈禧和慈安还没有发话,这时候一向让慈禧忌惮的道光第五子惇亲王奕誴先说话了,奕誴认为溥侃和溥伦实际均系永瑆后人,并非正宗帝系后裔,而且年纪都不大,当时年级长一些的溥侃才1岁多点,年纪小一些的溥伦仅三个月,所以如果咋他俩之中选一个人的话那血统既远且还主少国疑。

这奕誴向来为人随和平易近人,敢为老白新说话,他经常不穿王爷袍服,穿一身粗布麻衣拿一把蒲扇每日晚间在老北京胡同中随便与人侃大山。而且他经常敢于揭短慈禧,话粗理不粗,弄得慈禧下不来台。

同治还在世时,慈禧就曾经召集几位亲王商议想废除阿鲁特氏的皇后之位,奕誴听后当时就直接回怼慈禧:“想要废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女人,那也必须也要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女人才行。”

这话说的可谓非常刻薄,清朝的规矩是皇帝娶原配第一任皇后都是要从大清门八抬大轿名门正娶到皇宫中,也就是说清朝的原配皇后都是要过大清门这种仪式,而一般皇帝纳妃则不需要走大清门,慈禧并非咸丰正宫皇后,她当初只是咸丰的懿贵妃而已,所以奕誴这话就是在揭慈禧的短,那意思就是嘲讽慈禧本身都只是咸丰的妃子,有什么资格废除人家明媒正娶的皇后。

所以奕誴经常没事拿话怼慈禧一番,而且还说的非常有道理,这让慈禧十分忌惮他。慈禧也没想到在这种时刻,奕誴居然会站在自己角度反对宗人府提议给同治过继溥字辈的人为子嗣。

于是慈禧接着奕誴的话,赶紧加了一句:“溥字辈无当立者。”

奕誴和慈禧这两人的话基本就断绝了溥字辈继位的路,当然,当时也主要是把溥侃和溥伦继位的可能性否了下去,也因此溥伦长大后十分憎恨慈禧当初不肯立自己继承皇位,在后来慈禧去世后,溥伦投靠袁世凯,联手袁世凯一起逼迫隆裕太后让溥仪退位。

其实奕誴也并非在关键时刻支持了慈禧,他只是就事论事而已,确实是以当时的条件溥字辈不适合继位。先不说主少国疑和血统问题,单就说溥侃和溥伦当时都非常小,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俩能不夭折,万一夭折了,又得重新选皇位继承人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溥侃在2岁时就夭折了,因此奕誴的顾虑也很对,他也是就事论事而已。

所以就客观条件来说当时溥字辈的人非常少,而且还都很幼小,确实也很不适合立为皇帝,因此那就只能在同治同辈中人选了。

光绪的血缘关系让他脱颖而出

既然只能从载字辈当中去选择皇位继承人,那可选性就比较多了,当时载字辈年长的就有不少,但慈禧当时却对军机处大臣们说了一句:“日后垂帘如何?”

军机大臣们都纷纷反对慈禧继续垂帘听政,都建议选择立载字辈中年长者为帝,由于恭亲王奕入值军机处,因此军机大臣们都推举奕的儿子载澄继位。

载澄比同治小了2岁,当时已经接近成年,但是他品行不是很好,曾经因为带同治微服出宫寻花问柳被削除了爵位,因此这就成了慈禧反驳的借口。

慈禧反驳了载澄继位之后,她就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这就是因为奕譞的嫡妻叶赫那拉·婉贞正是慈禧的亲妹妹,以血统关系而论,载湉即是慈禧的夫家侄子也是她自己的亲外甥,即是同治的堂弟也是姨表兄弟,所以载湉与慈禧还有同治的血统关系非常亲近。

再者就是载湉当时十分年幼,年仅5岁,这样方便慈禧继续把持朝政大权,于是慈禧直接亲自指定了奕譞的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为子,并继承哥哥同治的皇位。

虽然当时也有不少王公贵族反对慈禧指定载湉继位,但是由于慈禧把另一位太后慈安也搞定了,因此两宫太后都意见统一,那其他王公贵族即便想反对也无可奈何。

所以最终在同治去世后,载湉出人意料的继位成为了光绪皇帝。不过这次在外人看来极其幸运的成为皇帝,其实也是光绪一生悲剧命运的开始,光绪想维新图强,想改变中国落后命运,但是他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利益,因此他最终没斗过他的大姨慈禧,也导致了他最后以英年早逝悲惨收场。

写在最后

因此说同治死后客观因素造成溥字辈不适合过继给其为子嗣继承皇位,最终给了慈禧可乘之机,由她选择了年幼的光绪继位,她才能继续把持朝政。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