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员工猝死央视评论(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

编者按:2020年12月29日凌晨,拼多多新疆地区一名22岁的女员工张某霏在下班途中猝死,经网民爆料后迅速引发舆情。随着媒体深入报道,互联网企业中的“996”式工作模式持续引发舆论热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不足与完善等问题受到聚焦。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梳理本事件发酵过程,解析舆情特点,为政府部门处置该类事件提出应对和引导建议。
舆情事件
01
网曝拼多多员工凌晨下班后猝死引关注
1月3日18时起,在社交媒体平台脉脉“职言”区,多名认证为拼多多员工的用户陆续发帖称,2020年12月29日凌晨1点半左右,22岁的拼多多新疆地区女员工张某霏在下班途中猝死,但该消息被拼多多内部“公关”。另据张某霏好友“恒山弟子”爆料,张某霏2019年入职拼多多后几乎全年无休,白天联络商家沟通业务,晚上到仓储对接供货,下班往往都是凌晨,猝死是“无休止加班透支”的结果。
拼多多员工猝死央视评论(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
当日稍晚,“@学术大观察”“@吃瓜群众CJ”等多个微博大V证实此事。新年伊始,这则悲伤的消息很快吸引网民聚焦,舆情迅速发酵。网民痛心称“你说‘要为多多守边疆(张某霏内部账号个人签名)’,然而多多却夺了你的命”,呼吁拼多多对此事负责。
1月4日8时19分,知乎问题“如何看待网传拼多多员工加班猝死一事”下面,认证为拼多多官方的账号回答称“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尽管该回答发布不到半分钟就被删除,但手快的网民已经截图保存,并扩散到微博之中。

该言论彻底激怒了网民,不少网民称“三观被震碎”“毫无人性”,骂声、痛斥声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当日下午,拼多多就此事非正式回应称网传截图为假,但很快遭到知乎官方的回击。两大平台官微互相“斗法”,吸引网民围观,舆论抨击拼多多的总体倾向未发生变化。至此,网络舆情在微博、知乎、b站等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全面爆发,微博热门话题“拼多多员工猝死”等累计阅读量超5.6亿。
当日19时45分,“@拼多多”发布“关于拼多多同事张某霏意外离世的说明及知乎账号管控不严的致歉声明”,称所谓官方回应系拼多多营销合作供应商员工用个人手机发布、官方账号管控不严所致,目前去世员工遗体已火化,遵从家属遗愿不发公告,向公众真诚致歉并排查整改。该微博还晒出了张某霏父亲朋友圈截图和第三方经销商员工的手写道歉信。从网民热门评论看,拼多多的说法并没有获得认可,多数网民讽刺其让第三方“背锅”、推卸责任。随后,拼多多的知乎官方账号被知乎平台禁言15天。

另据媒体报道,1月4日,拼多多总部所在地上海市长宁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宣布对该公司的用人合同、用工时间等劳动用工情况进行调查。官方机构介入让舆论关注焦点全面对准拼多多。同时,拼多多“畸形”加班文化被起底。据第一财经等报道,拼多多实行超级大小周工作制(一周上班七天,下一周上班六天,即上13天休息1天),多多买菜和快团团之类的核心业务通常要工作到凌晨,并且不允许卡点下班,需要24小时随时待命,多数员工的月工作时长都超过300小时甚至达400小时,公司管理者还会以各种名义让员工临时加班。部分媒体还翻出此前的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巨头们慷慨激昂的发言,如马云称“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拼多多董事长黄峥称“买菜业务是拼多多人的试金石,员工要共同开启‘硬核奋斗模式’”等。这些言论将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文化”推上风口浪尖,引发全网炮轰以及反思。
02
员工跳楼、解约事件引发第二轮舆情
员工猝死事件余波未平,拼多多再次曝出负面,被推上热搜榜。1月8日,脉脉平台认证为拼多多员工的网民匿名发帖称“第二位拼多多猛士倒下了”,并配发一张同事被抬上救护车的照片,引发网民纷纷揣测,后经证实系一员工突发疾病。1月9日,拼多多通报称一湖南籍员工谭某林在长沙家中跳楼自杀,公司正在配合家属善后,网民纷纷猜测此人自杀是否与工作压力过大有关。1月10日,网民“王太虚wray”在B站、知乎、微博等多个网站上发布出镜视频,自称拼多多程序员,因为看到“有员工被救护车拉走”、把救护车照片匿名发到了脉脉被公司辞退,同时还谈到了拼多多存在大量加班、限制厕所坑位、办公环境恶劣、规章制度随意变化、缺乏员工关怀等问题。这条视频引发舆论强烈反响,截至1月14日12时,该微博被转发近28万次,留言10万余条,播放量近30万次。有网民感慨称,“当代工薪阶层的主流境遇就是:生命力被透支,生产力被压榨,尊严被贬低,表达被窥视,身份认同感被消解”。

1月11日9时许,拼多多就辞退员工事件发声明称,王某(“王太虚”)被解约原因是其“多次发布带有显著恶意的极端言论,违反员工手册行为规范”。但该通报再次受到质疑,多数网民认为,王某所谓的“极端言论”更像一种吐槽,并不具备实质危险性,且此言论发生在去年10月,此时被翻出明显是拼多多在“打击报复”。
连番曝出的负面舆情让饱受诟病的拼多多形象雪上加霜。1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在“调查观察”栏目中用半版篇幅报道了王某被辞退事件,王某表示“自己确实言论过激但不后悔”,称正在咨询劳动仲裁等相关事宜。同日,浙江大学cc98论坛曝出一则热帖《我在拼多多的三年》,发帖人讲述了其2018年入职拼多多到2020年离职的过程,其中提到的HR查监控确认考勤、周六加班旷班被集体开除、查员工手机、内网移除搜索功能等事件,呼吁“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去拼多多”,被不少客户端和自媒体号转发。
03
舆论热议畸形加班、劳动者权益保护等话题
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在舆论场上激起的超高话题度引起主流媒体关注。中央主流媒体连续发文,对其中的不合理、不合法现象进行驳斥。新华社称,如此年轻的员工猝死“令人痛惜”,畸形加班必须坚决遏制;《中国青年报》称“别总把加班当企业文化”;央视新闻评论称,奋斗不能演变成“拿命换钱”,用人单位要严格规范劳动保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让员工少熬夜、不透支,保护奋斗者;《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文章称,《劳动法》中已规定了标准工时制和特殊工时制两种制度,但一些互联网公司却打着特殊工时制、弹性上班等幌子,变相要求员工超时加班、不付加班费、不批年休假,侵犯劳动权益,必须要坚决抵制。
部分专家则将目光聚焦于劳动保障有关的立法、执法问题。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范辰认为,若是加班导致员工过度疲劳猝死属于工伤,公司应给予相应赔偿。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等专家明确指出,劳动法等对于限制超时加班没有明确可操作的条文与细则,对“过劳死”也没有明确定性,导致加班现象泛滥、“过劳死”认定成工伤困难。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辛宇指出,《劳动争议调解冲裁法》《劳动监察若干规定》等法律没有对劳动监察部门、仲裁机构之间的职能范围作出明确界定,出现部门职能重合或互相推诿的现象;而在执法上,劳动监察部门行政执法的权限较低,处罚力度小,很难对用人单位产生威慑力。因此,除了完善工时制度,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外,劳动监察执法部门还需要在宏观层面迈出更大的依法监管步伐。
截至1月14日12时,与此事相关的媒体报道超8万篇,微信文章近3万篇,“#拼多多员工猝死#”“#拼多多员工意外离世说明#”“#央视评不能让奋斗变了味#”“#拿命换钱是当今职场常态吗#”等多个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超15亿次。
舆情解析
员工加班猝死事件并非个例,此事之所以引发热议,与涉事企业背景、死者身份以及媒体发声渠道这几点因素密切相关,由此引发的围绕“996”工作模式的全民大讨论也促使舆情更加高热。面对舆情,拼多多的失败公关更是加深了舆情危机。
01
猝死事件频发戳中职场群体情绪痛点
此次舆情最终“破圈”,从职场平台扩散至微博、知乎等更广泛的社交媒体,并由此引发全网关注,根本动因在于“猝死”这样一起个体事件,触动了无数网民的情绪痛点。近年来,隐性加班、通宵熬夜早已成为不少人的工作常态,2020年流行的“打工人”“内卷化”,更像是每一位平凡的职场人内心的无奈与自我解嘲。与此同时,舆论场中曝光的员工猝死事件却越来越多,并呈现出多发性、密集性、猝死低龄化等特征。仅近一个月内,就有拼多多、国美电器、商汤科技、饿了么等四家公司的年轻员工倒在工作岗位上。频发的网络舆情不断冲击网民内心,并滋生出“下一个就是自己”的强烈危机感。网民这种负面情绪被源源不断地传导至网络平台,推动舆情持续升温。
02
危机公关错漏百出致舆情恶化升级
回看整个事件,拼多多在10余日的时间里连番出现员工加班猝死、跳楼自杀、被任性辞退等多起负面舆情。而作为一家知名的大型互联网企业,拼多多的危机公关方式非但没能将舆情拉回正轨,反而一再出错,导致舆情危机层层加深:从猝死事件发生到公司首次正式回应将近一周,舆论倒逼后才作出反应,完全丧失了舆情主动权;回应“乌龙”事件被批“冷血”,经知乎“打脸”后“甩锅”第三方,缺乏大型企业应有的担当;员工接连死亡后不道歉、不反省,对于死因是否与公司工作劳动时间和强度有关、公司如何担责等关键问题也只字未提,丝毫没有改进问题的诚意;火速开除匿名发帖爆料的员工,但对该员工提出的种种问题予以回避,遭到舆论质疑是“挟私报复”等。拼多多应对举措,不但令现实中已有的矛盾冲突更为尖锐,也使得舆论追问的企业工作制度等焦点问题被掩盖下来,造成舆情失焦。
03
畸形加班悖离法治精神刺激舆论反弹
随着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996”工作制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企业加班的代名词。据统计,超过40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实行“996”甚至是工作时间更长的“007”“9106”工作制,并已形成一种行业默契。在互联网企业文化中,“996”是一种“肯奋斗、有情怀”的上进精神,是劳动者用“工作赢未来、有付出就有回报”的正能量。甚至一些企业老板用所谓的“丛林法则”“狼性文化”等理念变相鼓励或强制员工加班。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一大批职场人“自愿”接受了这种工作模式。不过仔细分析就能发现,“996”看似是你情我愿的双向选择,实则是互联网企业借助自己的优势地位对从业者进行隐性绑架,是从业者在生活压力、绩效考核等各种因素面前的无退路之举,严重漠视了劳动者权益、透支劳动者健康,已经引发业内员工的强烈不满。此次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引发的大范围讨论,不仅是对之前热门话题的重温,更是对已现蔓延态势的畸形加班的反抗。
舆情建议
目前,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已针对此事介入调查,但结果仍不明朗,留下大量期待。本事件虽为个案,反映出的却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在“996”式工作制大行其道且愈加具有扩张性的当下,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引导企业平台良性发展,值得探究。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结合舆论态势,从立法和执法等方面给出以下建议。
01
加强执法力度 树立法律权威
近年来,我国对互联网企业监管机制不断成熟和完善,出台了系列管理规定并制定了相关法律,为执法部门的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目前,互联网企业所推崇的“996”制度、强制加班等行为已明显违反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引起“劳动法管不了‘996’”的质疑。尽管舆论一再呼吁执法单位需尽早介入监管,但从媒体的报道情况看,相对于舆论的高诉求,执法部门对此现状的改善效果仍然不够。因此,遏制“996”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执法,及时叫停一些用人单位违法用工行为,对屡教不改的用人单位依法予以严惩,提高其违法的代价和成本。另外,对舆论呼声强烈、社会影响重大的违法违规典型案件,执法部门必须要依法严厉打击,增加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惩戒公示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法律红线不可僭越的威慑氛围,倒逼企业守住行为底线。
02
严格监管方式 明确主体责任
不论是主流媒体坚持的“奋斗值得提倡,但涉嫌违法的‘996’当然要交由法律处理”,还是一些自媒体批判资本对劳动者的“新式剥削”,抑或是学者“‘996’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的提醒,越来越多的舆论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用工形式,“996”可以去尝试,但不应该大规模推广,利用严苛的企业规章制度迫使劳动者“拿命换钱”更是涉嫌违法。特别是对于那些超大互联网平台主体而言,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过程天然具备社会属性,企业的一言一行具有社会价值风向标的作用,理应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只认企业规章制度、不受法律道德约束的“法外之地”。因此,政府机关还可在劳动保障监察监管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一方面要“正本清源”,大力破除其背后的扭曲价值观,引导企业平台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平台规则和激励措施,规范平台生态中主体劳动用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企业自律,引导企业发展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03
完善法律体系 细化行业规则
每一起重大法治舆情事件的发生,都是一次推动舆论反思并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和体系的契机。此事件中,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以劳动法为首的劳动法律体系已经暴露出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我国现有的劳动法是1994年通过施行的,尽管中间经过数次修订,部分法律条款仍显教条僵化。而互联网平台企业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不合法、不规范等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过劳死”概念认定、工伤范围认定、工时制度等,相关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另外,虽然实践中存在大量漠视劳动法的违法现象,但与劳动法相关的法律规定中的惩罚性条款较少,劳动仲裁或民事纠纷中企业也多占优势,导致企业违法成本过低,执法司法部门难以树立法律权威。舆论期望通过广泛的公共讨论,能让劳动法长出“牙齿”,更加有力地保障劳动者的个人权益。相关立法机构可重视舆论的这种呼声,以个案为切口,梳理、完善我国现有的劳动保护法律体系,细化各项行业规则,为执法司法工作提供精细化的法律指引。
来源:《政法舆情》2021年第2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