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什么意思(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

怎么解释“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句话出自《庄子·山木》,大概意思是说: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这里的“淡如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得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长久而亲切。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什么意思(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

这句话出自《庄子》,后来在唐代时出了一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故。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对“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句话,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应该纯净、干净得像水一样,不掺杂任何杂质,不夹杂任何利益,就是单纯的友情;而凡是掺杂了杂质,夹杂了利益在其中的交往就不单纯、不干净了,这种不干净、不单纯的交往一定是发生在小人之间的,为君子所鄙夷、蔑视的。

同时,君子之间的交往因为纯净、干净得像水一样,没有杂质,没有利益的交错,所以彼此都坦然,没有压力,这种友情就能够长久;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因为有利益和杂质夹杂其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一旦利益消失,或者彼此间的利益此消彼长,就随时可能颠覆两个人的友情,很有可能朋友变为形同陌路甚至是反目成仇。就像喝水一样,越是单纯、寡淡的白开水,越能解渴,回味越是悠久、绵长;而喝酒则不同,味道越浓烈,短暂的刺激虽强,但酒劲过后,带来的是巨大的无味、无趣,这种浓烈的酒劲虽然美味,却是短暂的,无法长久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句话是错误的,它的错误之处在于不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按照“小人或君子”这个标准来划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必须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在当今社会不该以“言利”为耻,也不应该躲躲闪闪羞于提及利益,害怕一提及利益就被作为“小人”而打入另类。

如今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没有包含任何利益,只怕反而容易冷却,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要知道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那种纯粹的没有任何利益的交往靠什么支撑下去?反倒是有的人很狭隘,自命为君子,打着“君子之交淡淡如水”的旗号,认为我犯不着讨好谁、巴结谁,我不需要和任何人有利益往来,这么一来,不是迂腐之极就是狭隘之极,早晚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这是必须要避免掉入的误区。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利益基础上是非常正常也非常正确的,比如,你有什么好的赚钱机会和项目分享给我,我有什么好的赚钱的机会和项目分享给你,大家一起抱团发展,互利互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个时代早已经不是靠单打独斗能够赢得一片世界的时代,而是要靠抱团发展的时代,要懂得分享、舍得分享,那种以君子自命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思维既不适于一个国家,更不适于个人。这个时代的发展已经昭告人们,必须要用开阔的胸怀和眼光,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与他人“言利”,分享利益,共同争取利益,这才是发展的正道!

君子之交淡如水典故朱熹?

1.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是君子之间 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友情高雅纯净,清 淡如水。这句谚语出自《庄子??山木》。 原文为:“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 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意 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与道德低下的人交 往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君子之交表 面淡泊,实际真诚,有牢不可破的基础。

2.南宋时,南安官桥的黄山村住着一位理学家蔡居易,名重一方,当时正在同安为官的朱熹也曾听闻他的名声。

朱熹与南安文人士子多有交往,这一天,他正从官桥黄山村路过,看见了田亩竟是按八卦阵划分排列而成,心想此地定有贤哲居住,不禁会意起了往日里听过的那位蔡居易之名,决定往村内一看究竟。

不一会儿,就听到了鼓乐之声,循着乐声来到一座红砖大厝前。屋里似乎正在为亡故先人做功德法会,只见大门写着一幅对联:报亲恩无可无不可;做功果其然岂其然。

朱熹一看这对联,颇得儒释道三教精髓,而朱熹本人也是精研儒释道的大家,所以对这幅对联越看越是欣赏。又见门匾上写着“莆阳世胄”——莆阳是蔡姓的郡望堂号,心想这里一定是蔡居易家了。于是,就命随从投了名刺拜会。

这边蔡居易得知是朱熹来访,十分欣喜,赶紧正衣冠,迈开大步出大门而来,向朱熹行礼迎接。当时正好日近晌午,他便吩咐家人在偏堂款待朱熹的随从用法,一遍请朱熹到正堂客厅入座。

这边偏堂中,随从们见饭菜不仅份量足,米饭香,还有酒有肉,心想这蔡贤人果然大家风范,对待下人都这么好,朱子那边的宴席一定十分丰盛,便唤个人偷偷前去探视。不曾想,却只见桌上只有四个小碟子,一碟茄子,一碟黄豆,一碟盐,一碟海苔。然后两人正在堂上谈笑风生,举杯对饮。就这么四小碟粗菜,蔡居易和朱子竟然还相互客气起来了。

“今日有幸聆听先生之言,不成敬意,先生请用!”

“贤兄客气了,有茄何须豆,有盐焉用苔。”

那偷看的随从心想,照朱子这意思,不是一碟茄子就碟盐就可以了?正胡思乱想间,却见一旁蔡家人提着酒壶往里装井水,然后送了进来。随从更傻了眼,敢情这两人竟是用井水在对饮?

不过到底是朱子的随从,也知道克己复礼,默默地退了出来,把一腔疑惑和忿忿不平藏在心里。

辞行时,蔡居易亲送朱熹到村口,恭谨施礼,朱熹也是频频一路回礼。直到走出了好几里地,朱子竟还在往黄山村方向回礼。

随从见已经走出这么远了,忍不住问道:

“那蔡贤人怎么就招待先生那么四小碟子粗菜,究竟何意?”

“这是古礼中的山珍海味,蔡贤人这是对我表达一种高尚的敬意啊。”

“那也不该让您喝那井水啊!”

“这叫君子之交淡如水,蔡贤人真是好雅意啊!”

“我们已经走出来好几里地了,您怎么还在向那边施礼啊?”

“古有言十里相送,此时蔡贤人一定还在村口施礼呢,所以我须回礼!”

随从不服气,转身往黄山村方向跑去,跑了几里后,果然老远就看到蔡居易正站在村口施礼,这才信服了朱熹所言的蔡居易的深情和雅意。

于是,朱熹和蔡居易这高雅达理的君子之交就久久地传之后世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